•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老年痴呆症病因

AD的病因复杂,其发生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严重的重点集中在遗传学、神经递质学说、病毒感染及免疫学等方面。

(一)遗传因素

AD具有家族聚集性,约20%的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其一级亲属有很大的患病危险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第21、19、14和1号染色体上有异常基因位点,这些受累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为:β淀粉样蛋白(β-AP)、载脂蛋白E(ApoE)、早酪蛋白-1(PS-1)和早老蛋白-2(PS-2)。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多肽性改变与AD发病有关。β-AP是由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异常裂解而生成的,是老年斑形成的主要成分。Apo E基因是影响老化途径最重要的遗传学因素之一,迟发性家族性AD和散发性AD发生的危险性均与Apo E4等位基因的量有依赖关系。

(二)神经递质学说(Cholinergic hypothesis)

与AD相关的递质改变有乙酰胆碱系统、单胺系统、氨基酸类和神经肽递质,其中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乙酰胆碱类递质的减少是AD的重要原因。神经药理学研究证实,AD患者有大脑皮质和海马部位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降低,直接影响了乙酰胆碱的合成和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此外,AD无患者生长抑素、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及去甲肾上腺素均明显减少,多巴胺羟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

(三)类淀粉蛋白质假说(Amyloid hypothesis)

1991年,学者提出类淀粉蛋白质假说,认为β-淀粉样蛋白(βA)在大脑堆积可能是导致阿兹海默症的根本原因,根据研究发现前类淀粉蛋白质基因(APP)位在第21对染色体上,而21-三体综合症(唐氏综合征)病患都多了一套第21对染色体基因,同时唐氏症病患几乎全都在40岁左右时罹患阿兹海默症,加上阿兹海默症的主要遗传危险因子E型载脂蛋白质会导致类淀粉蛋白质在大脑中累积,因此推测β-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兹海默症的原因,进一步的证据则是来自于克隆基因老鼠实验,研究人员在实验老鼠身上表现突变型人类APP基因,结果发现实验老鼠的大脑会产生纤维状类淀粉蛋白质斑(fibrillar amyloid plaques)和类似阿兹海默症的大脑病理变化及空间学习障碍(spatial learning deficits)

然而在早期人体试验中曾发现一个实验性的疫苗可以清除类淀粉蛋白质斑,利用这个疫苗治疗失智症病患却没有显著的效果,因此研究者改而怀疑非蛋白质斑的β类淀粉蛋白质寡聚合物是其主要的致病型蛋白质,这些有毒的寡聚合物也被称为淀粉样蛋白质衍生可溶性配体(amyloid-derived diffusible ligands, ADDLs),这些配体会结合到神经细胞表面的受体并且改变神经突触的结构,因此破坏神经元沟通[81],由于其中一种β类淀粉蛋白质寡聚合物受体可能是普恩蛋白质,也就是引起疯牛病和库贾氏病的蛋白质,因此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转可能与阿兹海默症有关。

2009年,这个假说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做了更新,认为另一个β-淀粉样蛋白的相关蛋白质可能才是阿兹海默症的主要罪魁祸首,新的研究显示在生命早年大脑快速生长时的一个与类淀粉蛋白质相关的修剪神经连结机制,可能会被老年时的老化过程刺激活化,这个机制活化之后则导致阿兹海默症病患的神经枯萎。N-APP这个APP胺基端的片段和β类淀粉蛋白质很靠近并且被一个相同的酵素从APP上切下来,N-APP与神经受体死亡受体6结合后刺激了自我摧毁的路径,DR6在人类大脑中易受阿兹海默症影响的区域有大量表现,所以很有可能N-APP/DR6路径在老年人的大脑中被骇而造成大脑损伤,在这个模型中,β类淀粉蛋白质扮演了辅助的角色,即是抑制了神经突触的功能。[1]。

(四)微管相关蛋白质假说(Tau hypothesis)

微管相关蛋白质假说认为微管相关蛋白质异常是引起阿兹海默症病情发展的主因,在这个模型中,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质开始与其他Tau蛋白质配对结合,结果在神经细胞中形成了神经纤维纠结,在这种情形下,神经细胞内的微小管开始瓦解并导致神经细胞内的运送系统崩坏,这将造成神经细胞之间的生化沟通失效,接着并导致神经细胞死亡[1]。

(五)其他假说

另一个假说认为阿兹海默症可能由大脑中与老化相关的髓磷脂断裂引起,这个假说并认为在髓磷脂断裂时释放出来的铁离子还可能会扩大伤害,维持体内平衡的髓磷脂修复过程则助长β类淀粉蛋白质和Tau蛋白质在大脑中囤积。

氧化压力和生物金属失去体内平衡也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病患产生病理变化的重要因子。

阿兹海默症病患损失了70%负责产生正肾上腺素的蓝斑核细胞, 在新皮质和海马体,正肾上腺素除了是神经递质以外,在静脉曲张处扩散也可以作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血管周围微环境的内源性抗发炎物,已有研究显示正肾上腺素会刺激老鼠小神经胶质细胞,进而抑制小神经胶质细胞产生细胞激素和及吞噬β-淀粉样蛋白,由这些发现推测蓝斑核退化可能是阿兹海默症病患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产生囤积的原因[1]。

(六)病毒感染

实验证明,使羊脑组织变形的病毒接种于小白鼠脑内可出现典型的老年斑。体外实验显示,疱疹病毒感染能使嗜铬细胞PC12 细胞乙酰胆碱转移酶水平降低。提示病毒感染可能是本病的原因之一。

(七)金属作用

部分AD患者脑内铝浓度可达正常脑的10-30倍,老年斑(SP)核心中有铝沉积、偷袭致痴呆时亦可见脑铝增多,因此,推测铝与痴呆有关。但铝是痴呆的原因抑或结果尚不十分清楚。

(八)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

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损伤等均有与AD的发病有关。AD的脑反应性抗体比对照组高20%,说明本病患者的自身抗体含量增加,可能对神经元的消失和衰老起作用。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