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与状况 > 神经外科 > 脑出血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

(1)主要病理生理变化: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其周围组织在血肿形成30min后出现海绵样变性;6h后邻近的脑实质内,随时间变化由近及远有坏死层,出血层,海绵样变性及水肿等。
血肿周围脑组织的这些变化除了机械压迫外,主要是血浆,血球成分,如血红蛋白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等起着重要作用。
出血后颅内容积增大,破坏了颅内环境的稳定,所致的脑水肿导致颅内压进一步增高,同时也影响局部脑血流量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
脑出血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性损害外,还有周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紊乱(如酸中毒),血管运动麻痹,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的损害。
①大分子物质:血浆中的白蛋白,细胞膜性成分裂解及细胞内释放的大分子物质可参与脑水肿形成。
②血肿中的血管活性物质:血肿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可向脑组织弥散,引起血管痉挛,血管扩张或血管通透性改变。
③血肿外的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激肽,缓激肽,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增多,可加重脑组织损害。
④自由基:红细胞外渗破坏,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铁离子和血红素,可诱导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加重脑损害。
⑤活性酶类释放:神经细胞内含大量溶酶体,各种水解酶释放至胞浆中,使神经细胞进一步损伤或坏死。
⑥内皮素释放:由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产生的内皮素可导致细胞内钙离子超载,致使血管收缩,加重脑缺血。
⑦兴奋性神经毒性氨基酸:损伤区兴奋性氨基酸增加可促使神经细胞坏死。
⑧各种免疫反应的参与:各种趋化因子促使中性白细胞向病灶转移,并产生活性物质,酶类及自由基等,对局部脑组织造成直接而严重的损伤。
(2)脑水肿形成:水肿在出血灶周围最严重,同侧大脑皮质,对侧皮质和基底核区也有水肿,血肿周围脑水肿既有血管源性,也有细胞毒性,远离病灶的脑水肿是血管源性脑水肿扩散的结果,实验显示:自体血注入小鼠尾状核研究发现同侧基底核区水肿在24h内进行性加重达高峰,以后保持恒定,直到第5天开始消退。
(3)脑出血对凝血,抗凝,纤溶状态的影响: 一般认为,急性期脑组织损伤后释放组织凝血活酶,使血中凝血活性升高,抗凝血酶消耗性降低,纤溶活性代偿性升高,对凝血过程的研究发现,出血后头24h内,凝血块形成过程中凝血酶的释放,会引起邻近脑水肿,血-脑脊液屏障破坏和细胞毒作用。
另外,红细胞溶解,在最初出血后3天左右达高峰,是脑水肿形成的另一个机制,这可能与释放游离血红蛋白及其降解产物有关,最近研究表明,自由基,兴奋性氨基酸和膜对钙的通透性,是缺血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氧自由基可能来源于花生四烯酸释放,儿茶酚胺代谢,白细胞活化,一氧化氮合成和其他病理生理过程,三价铁释放,促使过氧化物和过氧化氢转化成毒性更大的羟自由基,这是缺血性脑水肿的一种更重要的递质,血液和脑实质能产生超氧负离子,这大概与血液分解产物包括三价铁有关。
综上所述,尽管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十分复杂,了解并掌握脑出血时脑损害的病理过程,将有助于药物治疗及促进血肿的吸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对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