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发病机制

1、心肌供氧需氧平衡失调
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和心力衰竭。痉挛和毛细血管网的病变引起心肌细胞的减少和坏死可以是心肌梗死的直接后果也可因慢性累积性心肌缺血而造成因此,心室壁上既可以有块状的成片坏死区,也可以有非连续性多发的灶性的心肌损害存在。心肌不停地收缩和舒张活动,心肌需氧量即使在安静状态下,心肌也要从冠状动脉循环中最大限度地摄取75%可利用的氧,而且心肌不能像骨骼肌那样可以进行较长时间的无氧运动,心肌必须有氧呼吸。决定心肌耗氧量的多少取决于以下6个因素:收缩期室壁张力、张力持续时间、心肌收缩力以及基础代谢、电激动和心肌纤维缩短前三者是决定心肌耗氧量多少的决定因素,后三者为次要因素。当左心室收缩压容量和室壁厚度增加,或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时,心肌耗氧量便增加。临床上常用收缩压与心率的“双乘积”作为心肌耗氧量指数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只能靠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来增加氧的摄取量,冠状动脉血流量与灌注压阶差即近端冠状动脉与右心房之间压力差成正比,和冠状动脉阻力成反比。冠状动脉可分为两段,位于心包脏层表面上的一段血管管腔较粗大,主要起传输血流作用,仅产生较小的阻力称为“传输血管”,这部分血管进入心肌后逐渐分支成为较细小的血管直至毛细血管前血管,这部分的血管管径的变化对整个冠脉循环的阻力起着决定性作用,称为“阻力血管”。由于左心室收缩时心肌内的阻力血管受挤压,收缩期流向左心室心肌的血流量仅为舒张期的7%~45%所以当舒张期缩短时,冠脉血流量减少,当冠状动脉血管壁上分布的α受体激动时引起包括主力血管和传输血管在内的冠状动脉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加而兴奋β受体可因起冠脉舒张,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2、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心肌能量代谢主要来源于葡萄糖和脂肪酸氧化代谢生成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三磷腺苷和磷酸肌酸辅助系统),心肌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都是由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线粒体中经氧化代谢产生由于心肌不能合成乳酸糖酵解产生的三磷腺苷不是心肌产能主要途径。但是当心肌缺血缺氧时,糖酵解就成为心肌细胞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这样虽然能使缺血心肌损伤不致迅速恶化但是局部区域的心肌内乳酸合成增加,乳酸堆积。如果心肌持续缺血缺氧,将导致心肌不可逆性的损伤。如果心肌供血突然停止,心肌组织内三磷腺苷及磷酸肌酸水平迅速降低心肌细胞内出现酸中毒,收缩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降低以及磷酸盐和脂质的堆积,使得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立即发生。  

3、缺血对心功能的影响
缺血对心室功能的损害可以是急性的、可逆的,也可以是慢性的,或在慢性基础上的急性发作。急性心室功能损害通常由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慢性心室功能损害则常由冠状动脉硬化性狭窄造成的散在性或弥漫性心肌纤维化引起。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相信在严重的心肌缺血后要么发生不可逆的心肌损害要么迅速恢复。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明确,在严重但比较短暂(一般不超过20min)的心肌缺血后心肌不会发生永久性损害,收缩期功能经一段时间后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恢复时间的长短,主要依缺血时间的长短和严重程度而定,可以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数日,然后完全恢复。这种缺血后的心功能失常叫做“心肌顿抑”。顿抑心肌具有生化改变和形态学异常。当血流阻塞时,心肌中缺血区的ATP浓度迅速减低若缺血15min后恢复灌注,ATP浓度于几天后逐渐增加一周后达到正常水平.由于心肌缺血,部分心肌细胞坏死丧失收缩能力减退使心排血量和每心搏量减少,心室的舒张末期容量增加。其结果是使收缩期心室收缩时的心室容量也增大,室壁压力增加按照Laplace定律,室壁张力与心室内压力和心室半径成正比,与室壁厚度成反比,心室最初的扩张使心室半径和室壁张力增加但是,在坏死的心肌的愈合过程中非坏死区心室肌可发生进行性肥大代偿心功能的减低。此时心肌细胞肥大使心肌厚度增加,可使室壁张力又恢复正常。在左室发生较大的心肌坏死后,右室会发生心肌肥大。但右室心肌肥大的程度,比发生心肌坏死的左室轻。如果肥大的心肌有足够的血液供应,虽然相当部分的心肌已经丧失了功能,但心脏仍可处于比较稳定的代偿状态。如果冠状动脉病变呈弥漫性,由于慢性缺血的持续存在以及间接或发生的急性缺血的影响。心肌难以维持良好的代偿,使受损或发生坏死的心肌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此时肥大的心肌组织也缺少按比例生长的毛细血管网,使心肌缺血进一步加重。缺血的心肌还容易引起灶性损伤和纤维化,使室壁张力和僵硬度增加也就是说,心肌细胞坏死、残留心肌细胞的肥大纤维化或瘢痕形成以及心肌间质胶原沉积的增加几乎成为缺血性心肌病的一种结构模式,并可导致室壁张力增加及室壁僵硬度异常、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等。  

4、缺血对心肌电活动的影响
缺血性心肌病病变复杂多样化,包括心肌细胞肥大的不同、与毛细血管网的分布不成比例、微循环障碍和存活心肌与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冬眠心肌的掺杂存在等,不仅可以导致心律失常、也可使缺血性心肌病的某些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应有所不同。心肌缺血会影响心肌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导致钠泵活性丧失,细胞内钠水潴留,因心肌细胞内无氧糖酵解的增强,细胞内出现酸中毒,细胞外出现高钾。缺血心肌的这种改变,影响心室的除极和复极,使心脏冲动的发放和传导出现异常,因此,在缺血性心肌病病人中可引起各种严重的心律失常。  

5、血管内皮功能失调
近些年来人们对血管内皮的研究发现,在冠心病患者中血管内皮产生和释放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及前列腺素(PGI2)减少,而强有力的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分泌增多。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除了血管作用以外,还具有促进心肌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化和引起胎儿型收缩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直接参与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这种内皮功能的失调,可以刺激血管的收缩,平滑肌增殖及血管壁的脂质沉着并可能促使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使心肌缺血导致左室功能受损。可见内皮功能失调也是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重要机制之一。晚近,TREND(Trial on Reversing Endothelial Dysfunction)已证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逆转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而且这一血管假说,也已为4S(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及CARE(Cholesterol and Recurrent Event)试验所证实,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部分理论基础。病理:ICM病人心脏增大重量可达450~830g。心脏扩大,以左心室腔扩大为主如双心室腔均严重扩大,心脏外观可呈球形。心室壁由于代偿性肥厚和局部纤维化或瘢痕形成而厚薄不均,与正常人相比,ICM病人的心室壁较薄并且心室壁厚度与增大的心脏不成比例。冠状动脉常有弥漫而严重的粥样硬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和血栓形成,常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织学检查常见有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瘢痕形成心室壁常见大片瘢痕组织。有近半数的病人心室内可见附壁血栓。镜下观察,心肌线粒体内膜破坏嵴减少。线粒体呼吸链相关酶活性下降心肌纤维可见I带增宽,严重缺血时可见痉挛带形成。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