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与状况 > 血液科 > 血液病

血液病分类

1、红细胞疾病
包括红细胞增多与贫血两大类,分别指血循环中红细胞过多与过少。从功能上考虑,红细胞增多的定义,采用“血细胞压积过高(>53%)”较为合理,因其临床表现并非由于氧运输方面的障碍,而系血容量过多与血粘滞性过高,二者均为血细胞压积过高的结果,另一方面,贫血的特点是血红蛋白浓度过低(<100g/L),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血液氧运输能力的降低。从全身红细胞总量来考虑红细胞增多与贫血均可分为相对与绝对两种,前者由于血浆总容量的改变,而后者由于红细胞总量的改变。相对红细胞增多或相对贫血并非血液系统疾病,但从鉴别诊断方面考虑,应包括在内。

绝对红细胞增多可进一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后者常见于高原病与肺心病,系机体的代偿反应。

按发生的直接原因与发病原理,贫血可分为三类,即红细胞生成减少,主要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多能或定向干细胞增生障碍)与营养缺乏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红细胞破坏过多,包括红细胞遗传性缺陷或获得性溶血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

根据实验室对贫血患者平均红细胞体积(正常值为82~92μm3)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为 32~36%)测定结果所作的形态学分类,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低色素、小细胞性与正色素、正细胞性三类(见贫血)。

2、粒细胞与单核细胞疾病
正常外周血象中成人白细胞总数为 4×109/L~10×109/L。婴儿与儿童的白胞细总数与成人不同,新生儿可高达25×109/L,但1周后即降至14×109/L,此时中性细胞的绝对数与成人相似;但淋巴细胞数却较高,以后缓慢下降,在12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正常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有一定的生理性波动,下午轻度增加;有些生理性刺激,包括进食、体力活动与情绪激动,可导致中度增加。妊娠期的白细胞总数经常在15000/mm3左右,分娩后可升至20000/mm3,1周后恢复正常。分娩期的白细胞增多,可能是肌肉收缩、出血与组织损伤的联合结果。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增减最常见。急性感染、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恶性疾病(包括白血病)等均可导致程度不等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增多。另一方面,某些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流感、麻疹、斑疹伤寒、疟疾、黑热病、回归热、 粟粒性结核、败血症等)、理化因子与药物、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均可导致程度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类白血病反应系机体受某一种刺激所发生的类似白血病的血象反应,在血液中出现幼稚白细胞或其总数过分增多颇似白血病,而并非白血病。待该刺激消除后,不须特殊治疗,即可自然恢复,愈后良好。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感染,如肺炎、脑膜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灼伤等;并发骨转移的炎性疾病等。

嗜酸细胞增多见于粘液性水肿、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鼻窦炎、天花、水痘、注射异种蛋白之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脾切除后等。嗜碱细胞减少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排卵期、妊娠与紧张状态。

3、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疾病
新生儿的外周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7%左右,后渐增加,2周时可达45%,1岁时达65%,后逐渐减少,2岁时达到成人水平(20~50%,绝对数为1500~3500/mm3)。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慢性传染病,如波状热、结核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严重的全血细胞减少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出现暂时的淋巴细胞减少。

浆细胞由B细胞发育而成,为分泌免疫球蛋白(Ig)的功能细胞,一般不见于外周血液中。外周血液中有少数浆细胞可见于风疹、麻疹、水痘、血清病、慢性感染与多发性骨髓瘤。在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液中偶可出现大量浆细胞,成为浆细胞白血病。

在淋巴细胞与浆细胞疾病中,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型、慢性淋巴细胞型、急性幼淋巴细胞型、毛细胞型等)与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氏病、非霍奇金氏淋巴瘤、蕈样肉芽肿等)占主要位置;其次为浆细胞与异常免疫球蛋白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巨球蛋白血症等。传染性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症。

4、血小板减少与出血性疾病
正常止血过程是机体维持健康与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包括血小板、血管与凝固系统中诸因子三个环节的功能完整。这些环节中任何一种或一种以上发生障碍时,就会出现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时间的延长,影响机体的健康及生命。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是其生成减少或消耗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由于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再生障碍性贫血,与血小板的无效生成,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血小板消耗增多见于自家或同种抗体的免疫过程,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胎儿与母体的血型不配合、变态反应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非免疫过程。

因血管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见于自家免疫状态,如过敏性紫癜、暴发性紫癜等;细菌、病毒等感染,如猩红热、天花、斑疹伤寒、疟疾等;结构畸形,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环血病、老年性紫癜等。

因血液凝固障碍所致出血性疾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遗传性血凝障碍常见于性联隐性遗传,如血友病,其次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如第Ⅴ、Ⅶ、Ⅹ、Ⅻ等凝血因子的缺乏,血纤维蛋白原异常等。获得性血凝障碍最多见于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新生儿出血病、肝病等;血凝抑制剂的出现,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等;血凝因子的加速破坏,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5、髓性白血病与骨髓纤维化
一类原因未明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未受任何明显刺激因子的作用,骨髓的一种或几种细胞成分(包括非造血细胞,如原始纤维细胞)继续增殖;如无特殊的有效治疗,机体将因这些细胞的无限增殖而导致死亡。

这类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增多症、髓样化生症与骨髓硬化症、急性髓性白血病(包括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红白血病)、白血病前期等。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