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卟啉病又称血紫质病,系由遗传缺陷造成血红素合成途径中有关的酶缺乏导致卟啉产生和排泄异常所引起的代谢性疾病。 根据卟啉代谢紊乱的部位,分为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肝性血卟啉病。卟啉主要在红骨髓和肝内合成,由于体内血红素合成酶的突变,活性降低,使卟啉及卟啉前体产生、排泄增加,在体内堆积。卟啉代谢产物引起多器官功能受损,故临床症状多样。
临床表现有腹痛、神经精神症状、光感性皮肤损害等。本病在中医学中可属“腹痛”,“心肝血虚”及“水湿瘀毒”等范畴,治疗原则为温中理气止痛,养心安神,疏肝理气,健脾燥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主要根据临床不同表现,进行辨证论治。亦可配合针灸、推拿、药浴等不同的对症治疗。
1、急性间歇型血卟啉病较为多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由PBG脱氨酶(尿卟啉原合成酶)缺乏所致。这种缺陷使肝内PBG转变成尿卟啉原Ⅲ减少,由此而发生的血红素合成障碍引起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使ALA及PBG的合成增多而自尿中排出增多。
2、中医认为:蓄血之病名出《伤寒论·阳明病》:“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 蓄血病指因瘀热互结,气机失常所致。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卟啉代谢合成胆红素过程中,由于卟胆原合成酶缺乏,卟胆原不能代谢而在体内积聚,使胆红素合成减少,可通过反馈作用使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活性增加,结果δ-氨基酮戊酸和卟胆原性在体内产生增多,它们的增多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机理在神经传递功能中起毒性作用,进而引起本病的发作。
血卟啉病临床表现为三大主症:腹痛、精神神经症状、皮损。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临床最常见。卟啉前物质抑制γ-氨基丁酸生成及释放,影响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AIP是卟啉前体-卟啉原脱氨酶缺乏所致。使PBG在肝脏合成排出增加,广泛沉积于肝、肾、脊髓、交感神经,产生轻重不一、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另也有学者认为,NO为血管扩张物质。NO合成酶是一种细胞色素P450型血红蛋白,血卟啉病时可以出现血红蛋白合成障碍。NO生成减少,血管收缩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发展为白质脱髓鞘,局灶性脑梗死。可解释多种颅脑神经受损的症状。如抽搐、癫痫、双枕叶梗死至皮质盲;有少数病例出现顽固性低钠血症、水中毒,与下丘脑渗透压中枢受损有关。颅高压往往是卟啉病的死亡原因。声嘶、呛咳、吞咽困难是呼吸肌麻痹的先兆。周围感觉运动神经症状:全身痛、四肢痛、背痛、行走困难、感觉异常、四肢瘫痪等症状曾有报道误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病情严重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心动过速多出现在卟啉病并神经精神症状时,是本病活动的指征。曾有学者报道本病患作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减慢,提示为周围神经病变。有学者总结神经精神病变发生率约为50%~80%。笔者总结78例患者为神经精神症状。精神症状更为复杂,轻者有神衰、失眠、呆滞、自语、幻觉、妄想癔症、错乱、多疑;定向力、计算力减退。重者烦躁不安,躁狂,甚至发生打人、追杀他人。
血卟啉病腹痛是最主要和突出的症状,发作性的绞痛有时虽可极轻,但大多较严重,甚至难以忍受。疼痛部位可以是局限的,也可波及整个腹部,或放射至背部或腰部,可伴有恶心呕吐。常有顽固性便秘。检查时腹部大多没有明显压痛,除略有胀气外很少阳性发现。因此,不少病例被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癔症。有的病人因有便秘、腹胀、呕吐、低热、白细胞增多和心率加快火罐网被误诊为急腹症。
神经系统的症状多种多样,如四肢神经痛、痛觉减退或麻木痛觉消失的较少见。可有单肢肌无力直至四肢松弛性瘫痪,在瘫痪出现前或同时可有肌肉剧痛,特别是小腿。腱反射常常减低或消失。腹部、肋间或膈肌无力可导致呼吸麻痹而危及生命。还可出现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面神经瘫痪、吞咽困难和声带麻痹等症状。
不少病人在急性发作之前常有精神紧张、烦躁不安、容易激动,甚至出现幻觉个别病人可暂时失明,严重者可发生惊厥,甚至昏迷。发作时脑电图可出现癫痫或类似电解质紊乱的变化。可有低热、出汗,血压正常或增高也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每于发作时出现,特别多见于发生神经精神症状时,缓解时消失,因此可作为本型活动的指征。
急性发作的持续时间和次数有很大差异有些病人仅偶有间歇性轻微腹痛,有些初次发作就很凶险,甚至很快死亡发作间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患者的父亲或母亲及兄弟姊妹中有时可发现尿中含有过多的PBG(本病的诊断要点),但可能从来没有明显的症状。这种情况称为隐性卟啉病。
增强ALA合成酶作用的药物如巴比妥酸盐、磺胺药、灰黄霉素、女性激素及某些避孕药,饮酒、饥饿或低糖饮食、感染、创伤、精神刺激等可诱发本病或使发作期症状明显加重。甲氧氯普胺、麦角类利福平也可诱发本病。女性病人的发作可与月经、妊娠有关。
来源:寻医问药网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