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专题 > 关爱矮小症儿童

警惕矮小症:孩子不长个误在哪?

8月10日,由《健康时报》社主办,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支持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办。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等领导、专家和媒体记者3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与会人员一致呼吁将每年的8月18日定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日”,将每年的8月定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月”,旨在唤起全社会对矮小症等儿童生长发育迟缓疾病的关注。

那么,孩子不长个儿误在哪?

患者多,认识少,接受正规治疗者寥寥。这是我国“矮小人”群体现状。

社会、家长的认知水平不够,有效药品被误读、依从性差,虚假增高产品的误导宣传等,都是该病未充分诊治的原因。

误在识别:发育进程看骨龄

很多家长靠年龄判断发育状况,这是很大的误区。“年龄只是生长发育过程的一种‘计时器’,要想判断孩子发育进程,骨龄才是一种可靠的客观衡量指标。”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武汉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说。

人体的长高关键在于长骨的增长。当骨骺线闭合后,即相邻的两个长骨“粘”在一起后,大多数人不会再长高了。女孩骨龄超过15岁,男孩骨龄超过17岁,骨骺线就已经闭合。所以,治疗需在骨骺闭合前进行。判断是否闭合,只需拍摄左手和腕部X光正位片做个骨龄检测。

罗小平说,孩子越小,骨生长潜力越大。所用药物剂量小,治疗费用相应减少。因此,家长应及早就诊,规范治疗。

误在观念:促生长和增高是两码事

孩子不长个,家长最着急,错误的认为是缺营养、缺钙,各种补品通通往孩子身上招呼,效果不大,却延误了治疗时机。罗小平指出了延误成长的又一大误区。

“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标榜可以增高的保健品,多是在营养方面做文章。这与补充生长激素而长高有本质区别。”罗小平解释,对于疾病性的生长落后,如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靠吃营养品没有根本性作用。

目前市售的一些保健品和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可能存在非法添加,吃进去短期确实有增高的作用,但会造成性早熟,影响最终身高。“目前我国未审批过任何有‘增高’功效的保健品。”罗小平强调。

误在治疗:找对源头针对治

怎样才算矮?罗小平打了个比方:“将100个同性别、同年龄的孩子由高到低排队,排在最后3名的即为矮身材。”

“治疗矮小也要找准病因。”罗小平说,引起矮小的疾病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等等。

但并非所有的矮小都需要治疗。罗小平举例说,青春期晚于同龄儿,但随着青春期到来身体猛长,最终能达到正常身高。在国际上,不是达到矮小的诊断标准就得治,而是不可接受矮小才必须治,这种矮小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

误在恐惧:规范使用生长激素很安全

确定为矮小症后,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便是生长激素疗法,但闻激素而“色变”的恐惧心理让不少家长打起退堂鼓。

罗小平说,人生长激素是促生长的最主要激素,由人脑垂体前叶分泌,通过刺激骨骺软骨细胞的分化、增殖、长骨生长使人体长高。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促进儿童长高的唯一安全有效药物,其化学结构与垂体产生的完全一样,二者从生理、药理作用上来说都是一对‘克隆兄弟’”,罗小平说。

国外使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已经有30年历史,仅美国就有超过20万名患者接受治疗。大规模临床证实,生长激素治疗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可使患者身高平均年增高8-13厘米,且生长激素治疗矮小适应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罗小平说,专业医师在使用生长激素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内《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和《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儿科临床规范应用的建议》及国际相关规范和共识,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定期随访监测。严格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是安全的。

我国国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已上市16年,累计超过10万名患儿接受治疗。以提升安全性和依从性为追求,生长激素应用经历了从垂体源性到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从粉剂到水剂、从短效到长效三个阶段。2014年,全球首支聚乙二醇长效生长激素金赛增已在中国上市。长效生长激素仅需每周注射一次,将极大提升患儿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