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间,竞争加剧,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容易产生迷茫情绪,患上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以致自杀。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
他们被不断自我强化的情绪逼入绝境
重庆沙坪坝区一栋陈旧的商住楼里,市志愿者总队生命救助支队志愿者朱万里和他的同伴们,正静静地值守在热线电话旁,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春风化雨般的耐心,尽可能多地挽救“濒危”生命。
“我不想活了,但我首先要杀了她!”重庆沙坪坝区一名中年男子徐某打进电话。原来,徐某有一个非常漂亮但很强势的妻子。很早以前,徐某就发现妻子有外遇,并把妻子暴打一顿,两人关系由此闹僵,最后妻子提出离婚,但徐某心有不甘,每逢过节徐某都会买些礼物送到岳父家里,却始终不见妻子回心转意。
“我这么卑躬屈膝地求她,为啥她还不肯原谅我?”徐某说,“没有她,我活着也没意思,但是我也不能让她好过!”随后又说,“只要她不和我离婚,我仍然会好好待她。”徐某想自杀,但又觉得自己太窝囊,明明是妻子有外遇;他想杀了妻子,但又舍不得,毕竟自己还爱着她。最令徐某担心的还是已经上学的孩子:“如果同学都嘲笑他妈妈是坏女人,骂他爸爸是窝囊废,孩子怎么受得了?一想到这些,我真是生不如死!”
“求助者普遍具有怨恨、愤怒、焦躁、自卑、绝望等情绪,与其说他们想自杀,不如说他们可能被自己的情绪杀死。”朱万里告诉记者,像徐某这样的求助者,已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感到自己很无能,无论怎样做都是失败的。他会反复想着妻子有外遇,但又不能拿妻子怎么样,于是不断自责、内疚、自我贬低。最后,当他感到完全没有希望时,就会不断强化寻死的念头。”
除了自我不良情绪的不断强化外,外界情绪对个体,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轻生念头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生命救助支队最近接待了一个名叫青青的女孩。“妈妈不疼我,爸爸也不关心我,他们都讨厌我,嫌我是个‘累赘’。”因父母离异,很小就和母亲相依为命的青青,非常难过地告诉志愿者,“我最不能忍受爸爸经常说的那句话——‘喂头猪还能卖钱,养着你能干什么?什么都干不了,还整天花钱!’”青青说,“没人关心我,如果我死了,还能为爸爸妈妈省却很多烦恼。”
释放情绪,做自己的心理专家
据心理学专家分析,自杀者往往认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便可一了百了,但实际上其自杀行为往往会对家庭和周遭社会带来极大影响。而且,无论当事人自杀成功与否,都会让关心他们的亲友们感到挫败无助,也跟着产生强烈的抑郁情绪。
生命可贵,当面对流言、困苦、挫折、失败时,学会苦中作乐,通过多种渠道释放不良情绪,需要极大的勇气。重庆铜梁县一位女教师,婚后总认为现在的丈夫不如自己大学时代爱上的班长帅气,也没有班长那么有才,只是考虑到现在的丈夫比较踏实才决心托付终身。
婚后,漂亮清高的女教师对丈夫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女教师总认为丈夫骗了她,所以经常向他发脾气。丈夫则认为妻子得了精神病,联合她所在学校的领导,将其送到精神病院。女教师在精神病院躺了一个月,后被送到另一家医院诊断时,却发现自己并没有精神病。这对女教师造成了沉重心理打击。她曾一度在精神病院自杀,但没有成功。出院后,女教师虽与丈夫离婚,但心里总想报复丈夫和学校,甚至打算毒死几个学生:“他们不理解我,还把我当成神经病,他们都该死!“但她同时也意识到,这些想法很危险,所以就打了生命救助热线。
在多次电话倾诉后,这位女教师渐渐能听得进心理学专家的意见,也愿意尝试和他人交朋友,其内心的紧张情绪逐渐缓解。后来,她还成为重庆生命救助支队的一名志愿者,尽力帮助其他救助者走出情绪困境。据朱万里透露,这位女教师目前与一名退伍军人组成了幸福美满的新家庭。
公众干预:随时随地做个“心理援助者”
心理学专家认为,自杀存在一定的“传染性”,很多有自杀倾向的人长期处于心理混乱、崩溃的状态,一旦身边有类似行为出现,很容易受到暗示而去模仿,近期韩国艺人接连自杀便是证明。但是从大量案例分析,许多人在实施自杀行为时,内心其实充满矛盾,非常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在自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言行有诸多异常,如常与亲友探讨关于“活着没有意思”的问题,或经常独处,长时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这些表现都是他们向外界有意无意发出的暗示和求救信号。
如果社会能提前捕捉到这些信号,为救助者提供机会接触美好事物,让快乐的情绪打开他们的心扉,悲剧原本是可以尽量避免的。因此,对于自杀,要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从目前的治疗实践看,想要自杀的患者更倾向于通过电话接受治疗,这可能是他们受传统观念影响,把看心理医生当成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借助电话反而更能宣泄情绪。
很多心理学专家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自杀干预机制。来自重庆生命救助支队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4月开通热线以来,该支队已接到1万多个求助电话,其中有6000人存在严重心理危机,4000人有典型的自杀倾向。由此可见,设立生命救助热线对于自杀倾向人群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救助,效果十分显著。
朱万里说,善待他人,为其带来快乐,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心理援助。心理学专家建议公众应以宽容、轻松的心态对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群。如果突遇自杀者,应尽量引导对方多说话,让其将内心痛苦宣泄出来,同时注意不要对当事人的谈话内容或者自杀行为进行过多评价,因为一时冲动的自杀者往往深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中,比较偏执,此时应告诉其该怎么做,而不是一味否认其原有的想法和做法。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