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手术效果
1.切口的选择和憩室的显露同上(图5.6.3.1.2-1,5.6.3.1.2-2)。
2.显露憩室之后,用一把Allis钳夹住憩室底部,将其提起,沿憩室囊壁向下解剖,到达其颈部。在憩室颈部与咽、食管上端相交处分开肌层和结缔组织,抵达黏膜层。解剖憩室时必须注意到憩室起始部可能有变异,并要避免损伤喉返神经,因为在许多病例中,喉返神经紧挨憩室。用无创伤血管钳夹住憩室底部,旋转食管,有助于憩室颈部之解剖(图5.6.3.1.2-3)。必须将憩室彻底解剖出来,以便辨认憩室颈部的黏膜及其周围的肌肉缺损环。憩室颈部一般比较狭小,直径很少超过1.5cm;如发现颈部很宽,提示解剖不彻底。
有时,也可先纵行切开紧贴于憩室颈部下缘横行的环咽肌纤维,直达食管黏膜下层,并向下将此切口延长约3cm,再向两侧潜行分离食管黏膜约达食管周径之一半,使食管黏膜膨出。
3.用一把弯血管钳在憩室与食管长轴垂直处准确夹住憩室颈部之黏膜,要防止钳夹的组织从血管钳中滑脱。血管钳既可牵引憩室,亦可作为切除憩室的引导。紧靠血管钳,在其与憩室颈部黏膜平行处切除憩室(图5.6.3.1.2-4)。
憩室的切除必须彻底,不能留下残余的黏膜囊。若憩室较大,可在其颈部切开黏膜,边切边用细丝线间断内翻缝合,使线结位于食管腔内,直至全部切除憩室(图5.6.3.1.2-5)。
在切除憩室的过程中,不宜过分牵拉憩室,以免过多地切除食管黏膜,造成术后食管腔狭窄。为了确保食管腔之通畅,可在钳夹憩室颈部之前,将一大小适中的导管经鼻腔插至食管内。
4.憩室的切除和食管的缝合最好同步进行,即切开黏膜后便用丝线缝合,线结应打在食管腔内。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全部缝合后,再横缝食管的肌层和下咽部的纤维层,以清除该处的肌肉缺损区,肌层亦可不缝合,最后,横行切断环咽肌以及食管上端环行肌纤维约2~3cm(图5.6.3.1.2-6)。
手术野用温盐水冲洗干净,切口底部的修补处经皮肤戳口安置橡皮片或细乳胶管引流。如果切除之憩室较大,而且术中发现憩室已经深入上纵隔,可将一细乳胶管置于食管后间隙,引出、固定并接吸引器。这样,有利于渗出物的引流,可以消除死腔。如创伤不大,亦可不放置引流物。颈部切口分层缝合。
术中应保护喉返神经。切开憩室时要用纱垫保护组织,并用吸引器充分吸引,以防止口水和憩室内容物污染切口。缝合食管切口后,要更换手术器械和遮盖切口的纱布垫,手术人员要更换手套。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食管憩室要进行非常规处理。如异物造成咽食管憩室穿孔,经手术修补和引流后愈合,但其后形成食管狭窄,则需要手术切除食管。对个别憩室很大、延伸至胸内达气管隆嵴的患者,要经右侧开胸切口进胸,将憩室底部与胸段食管作侧侧吻合,形成短路,解除梗阻。大多数延伸至胸内的咽食管憩室都能牵拉到颈部,可用常规方法处理。对颈段食管严重狭窄者,可将憩室与狭窄下方的颈段食管作短路吻合。
近年来,一些作者用TA型缝合器进行咽食管憩室的切除和缝合,其优点是切除迅速、缝合精确。缝合器的选择取决于憩室的大小,多使用TA-30型缝合器和4.8mm缝合钉。将缝合器准确置于憩室颈部,击发其缝合柄,便可一次切除憩室,缝合食管(图5.6.3.1.2-7)。使用TA型缝合器时,不能误夹食管黏膜,以防食管狭窄。
麻醉方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1.术后经常用药水漱口,可避免呕吐。
2.行单纯环咽肌切开者,术后第1天可进流质饮食。行憩室切除术后,如经过顺利,从术后第4天开始少量进食,逐步增加;至术后第10天左右,可吃半流质饮食,2周后改为普通饮食。
3.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切口引流物于术后48h左右或术后第3天撤除。
咽食管憩室的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死亡率约为0.8%~1.2%。不论采用何种术式,手术并发症仍以病变处的渗漏、瘘管形成、脓肿和血肿形成最为多见。憩室切除术后的瘘管形成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6%,大多数发生于手术后1周左右,切口处可见唾液外漏,可持续不同时间,经数周或数月后自行愈合,单纯憩室切除术术后瘘的发生率比憩室切除加黏膜外肌层切开术高1倍。其原因可能是环咽肌的阻挡作用有助于瘘的发生。
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8%~3.2%,导致病人声音嘶哑(单侧声带麻痹),但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少见。
在切除憩室时如果黏膜切除过多,术后可造成食管腔狭窄,出现吞咽困难。
约3.6%~4%的患者,术后憩室复发,需要再次行憩室切除术。
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病率约为1.8%。纵隔严重感染的病例罕见。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