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内镜下蝶窦开放术适用于:
1.孤立性蝶窦炎。
2.蝶窦黏液囊肿。
3.蝶窦真菌病。
4.蝶窦脑脊液漏。
手术效果
如孤立性蝶窦炎,无筛窦病变者,或伴有后筛局限病变者多采用经鼻进路。若同时伴有筛窦病变,可以采用经筛窦进路或直接经蝶窦自然口和经筛联合进路。
1.蝶窦自然口进路
(1)用肾上腺素面片充分收缩嗅裂黏膜,应用剥离子或吸引器头将中鼻甲向外侧骨折移位。如中鼻甲后端过大,可行中鼻甲后端部分切除。如伴有后筛局限性病变,可进一步咬除后筛气房,清除病变。将4mm 30°内镜从中鼻甲内侧和鼻中隔之间插入,找到上鼻甲(图9.4.17.3-2)。为了充分显露蝶窦开口,应用鼻甲剪刀和筛窦咬钳将上鼻甲后部切除以扩大术野(图9.4.17.3-3)。准确定位蝶窦前壁是手术的关键。蝶窦开口位于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蝶筛隐窝内,约于后鼻孔上缘上1~1.5cm,距前鼻棘约7cm,与前鼻棘呈30°角(图9.4.17.3-4)。
(2)上鼻甲后端可以用作寻找蝶窦自然开口的标志。蝶窦开口通常位于上鼻甲残端与鼻中隔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可用小吸引管或小刮匙探查蝶窦开口,插入窦内吸出分泌物(图9.4.17.3-5)。从前鼻棘至蝶窦后壁,约9cm左右(图9.4.17.3-6)。
(3)探入蝶窦后,可用不同大小的蝶窦咬骨钳向内、向下咬除蝶窦前壁,扩大蝶窦开口到左右径5~8mm,必要时可咬除鼻中隔侧的骨质(图9.4.17.3-7)。上下径至10mm以减少再度闭塞的可能性。向上扩大时应格外小心,以免打开蝶窦上壁,并发脑脊液漏。只要在上鼻甲残端内侧操作,则损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的危险极小。可插入70°镜观察蝶窦外侧壁或用蝶窦咬钳探查蝶窦口外侧有无骨坎,有坎可逐步咬除。应注意不要损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图9.4.17.3-8)。
(4)为防止窦口缩小,可于向下咬除蝶窦前壁前,先于窦口下缘两侧分别做纵行切口约1cm分离窦口下方的黏骨衣做成一蒂于蝶窦前下壁的黏骨衣瓣。咬除蝶窦前壁开口下方的骨质,术后用黏骨衣瓣翻入窦内,覆盖骨缘(图9.4.17.3-9)。
(5)若为蝶窦炎,充分开放蝶窦前壁即可,不必摘除窦内黏膜;若为黏液囊肿,开放蝶窦前壁和囊肿壁,充分引流囊肿,尽可能将囊壁清除,但不必免强摘除所有囊肿壁。将窦腔内病变组织彻底清理,将息肉、真菌团块、脓液、囊液清理干净。但在剥离外侧壁时应慎重,防止损伤裸露在壁上的颈内动脉。
(6)妥善止血,酌情填塞鼻腔。
2.经筛窦进路在内镜下完成前组和后组筛窦切除之后,可以到达蝶窦前壁。但是,经筛窦进路通常不能直接到达蝶窦前壁自然开口的部位,而是略偏上、偏外。可辨认蝶筛角(sphenoethmoid angle,即后组筛窦顶与蝶窦前面呈90°相交的部位),蝶窦前壁通常呈淡蓝色,提示在骨壁后面有一个含气间隙。后组筛窦顶的内面有硬脑膜,通常呈淡黄色或白色。打开蝶窦前壁时,应尽可能靠内、靠下。找到蝶窦腔后,再向下,向内扩大蝶窦前壁。
若蝶窦前壁不易辨认,可以在中鼻甲后端内侧,在蝶窦隐窝处找到蝶窦自然开口,再经蝶窦自然开口向下扩大蝶窦前壁。
麻醉方法
病人仰卧位,头部略垫高,以降低手术区的静脉区。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患侧眼部不要遮盖,以便于术中观察。
全麻或局麻。若用局麻,除用1%~2%丁卡因肾上腺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麻醉鼻腔黏膜外,还应当用1%利多卡因肾上腺肾上腺素溶液在下列部位做浸润麻醉:腭大孔,下鼻甲,鼻中隔和中鼻甲后端。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1.术后蝶窦口、嗅裂内填以膨胀海绵或抗生素油纱条。
2.手术后酌情填塞中鼻道,填塞材料有膨涨海绵、可吸收止血菱、明胶海绵和油纱条。
3.24~48h后取出填塞物。
4.酌情应用抗生素。
5.术后1~2d清理鼻腔1次。
6.取出鼻腔填塞物后用呋喃西林麻黄麻黄碱滴鼻液滴鼻5~6次/d,共5~7d。
7.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8.术后酌情应用激素(全身或局部)。
9.口服稀化黏素300mg,3次/d。
10.术后至少随访半年,遇有小息肉再生或瘢痕形成,应及时处理。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