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股骨粗隆间内翻旋转截骨术适用于: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CatterallⅢ、Ⅳ型或Salter B型,并有“临危”征者。
2.发病时年龄在6岁以上者。
3.髋关节影像检查未见股骨头明显变形;当髋关节外展、内旋和屈曲时,股骨头完全由髋臼覆盖者。
手术效果
1.切口与显露
在大粗隆近端开始,沿大腿外侧正中向远端做纵行切口,长约10~12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再纵行切开阔筋张肌后部的腱性部分。将其拉向两侧,于大粗隆下缘横行切断部分股外侧肌止点,用骨膜剥离器把股外侧肌推向远端,显露股骨粗隆下区(图12.30.1.2-1)。
2.股骨粗隆间截骨
沿着皮肤切口方向,纵行切开骨膜,并做骨膜下剥离,再用胫骨牵开器置入股骨前侧和后侧,显露股骨粗隆间区骨皮质。为了控制股骨头、颈不发生旋转,先从大粗隆骨骺板的远端,沿股骨颈的纵轴方向插入一枚直径3mm的螺纹克氏针,其深度以不进入股骨头骨骺板为限。然后,在大粗隆下方和股骨颈内下方的水平,设计截骨线。此截骨线应与穿入股骨颈内的克氏针平行,并且不要进入股骨颈内侧皮质。用线锯或低速电锯沿截骨线截骨后,再用持骨钳固定截骨远端,并将下肢内收,显露截骨远端的内侧骨皮质。根据术前X线片测量的结果,以及术前计划所要减少颈干角的度数,在截骨远端的内侧即小粗隆上方,去除一基底位于内侧的楔形骨块(图12.30.1.2-2A、B)。
3.调整前倾角和内固定
如有股骨颈前倾角增大,可将截骨远端适当外旋予以调整。接着,将截骨远端向内侧推移其直径的1/2,把股骨颈内克氏针向上抬起,使截骨近端骨面外露。继之,选择一个大小合适的Aftdorf叉状鹅头钢板,从截骨近端外侧插入,用持钉器固定其弯曲处,将其沿着股骨颈的纵轴缓缓打入,注意不要进入股骨头骺板。再用一枚螺钉从此钢板的上孔拧入股骨颈中固定。然后,将截骨远端适当外展,使截骨端的内侧部分紧密接触并用持骨钳固定,用一枚皮质骨螺钉从钢板的远侧孔拧入对侧皮质,最后从钢板的中间孔拧入螺丝钉固定。此时,截骨处已牢固固定,拔出股骨颈内克氏针,并将截骨去除的三角骨块嵌入截骨处的外侧间隙内植骨(图12.30.1.2-3)。
4.闭合切口
彻底止血后,将股外侧肌近端与臀中、小肌止点腱做间断缝合,以改变截骨处的受力性质,将截骨处所承受的张力转变成压力,有利于骨愈合。其后,分层缝合皮肤切口(图12.30.1.2-4)。
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或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病儿取仰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本手术不仅能减少颈干角,还可以调整股骨颈的前倾角。术中在截骨远端内上方去除的三角形或楔形骨块的大小,要依据术前X线片测量的结果进行设计,不可截除过多骨质。否则将发生髋内翻畸形。术后应保持120°左右的颈干角。
2.应提高警惕,不要损伤大粗隆骨骺板及股骨头骨生长板。特别是后者,更易在打入叉状鹅头钢板和插入克氏钉时因进入过深而造成损伤。因此,应在X线透视的监护下,完成上述操作,可避免损伤。
3.强调仔细缝合股外侧肌近端。恢复此肌的连续性,可明显减少截骨处所受的张应力,增加压应力,以利于截骨处的骨愈合。
术后处理
股骨粗隆间内翻旋转截骨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采用髋人字石膏外固定6~8周。经X线片证实截骨处坚强愈合后,开始髋关节功能练习,并鼓励病儿扶拐行走。3个月后可负重行走。
2.每3个月复查一次,并摄髋关节正位和蛙式位X线片,观察股骨头骨骺的修复情况,直至完成其生物性塑形,至少需要1.5~2年。
1.大粗隆升高,ATD值下降,产生臀肌失效步态。这是由于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使颈干角减少,而大粗隆相对升高之故。当ATD出现负值时,将影响髋关节功能,可行大粗隆下移手术,以改善步态。
2.肢体短缩畸形,通常短缩2~3cm。如合并股骨头骺板早闭者,则加重此畸形。因此,对术前有股骨头骺板受累,或者肢体已有短缩畸形者,应避免选择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术。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