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椎管中隔切除术适用于:
1.脊髓纵裂出现神经损害症状者或经密切观察半年,其症状加重者。
2.脊髓纵裂合并脊柱侧弯并需要矫形者,应先切除骨嵴。
3.无任何症状和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者,应视为相对适应证,可手术治疗或密切观察,当出现神经症状再手术,因有部分病人终生可不出现症状。
手术效果
1.切口
以脊髓纵裂部位为中心行脊柱后正中线直线切口。切口上、下端应超过脊髓纵裂范围各一个椎体。
2.显露椎板
沿切口方向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沿棘突中线切开棘上韧带,用骨刀沿一侧棘突及椎板行骨膜下剥离,将骶棘肌移向外侧,一边剥离一边用干纱布或温热盐水纱布紧紧填塞止血。同样操作方法行对侧骶棘肌推开。经压迫止血后一般肌肉出血均能停止,对较大出血点可行电灼止血。取出填塞止血的纱布后,用椎板牵开器将骶棘肌牵向两侧,充分清理椎板上的软组织,切断棘间韧带。根据术前棘突定位的标记,用咬骨钳将棘突咬除。
3.显露椎管
在棘突下缘用手术刀切开黄韧带,然后用一神经剥离子轻轻探入椎管,寻找中隔部位,以尖嘴咬骨钳咬除棘突根部及椎板。骨梁可能与椎板连接,但大多数在该处椎板缺失。如果骨嵴后缘与椎板相连,此时便可发现骨嵴的范围大小。若骨嵴后缘游离,则需要逐步咬除椎板,扩大显露椎管范围,然后用手轻轻地触摸椎管,便可发现骨嵴的所在部位。
4.切除中隔
用神经剥离器轻轻地将骨嵴与两侧硬脊膜分开,用尖嘴咬骨钳多次少量地咬除骨嵴或用电动磨钻将骨嵴磨去。椎管内探查范围应包括病变上下各两个正常脊椎。在正常区将硬脊膜中线纵向切开,在病变区则绕骨嵴梭形切开。脊髓常与骨嵴四周的硬脊膜粘着,将之分离,然后将这部分硬脊膜切除。骨嵴如尚未完全切除,这时可再用咬骨钳将残余部分咬去,直至与椎体平齐。至此,脊髓应游离于椎管之中。脊髓前方的硬脊膜不必缝合,背侧脊膜和椎外组织缝合如常(图12.29.7.1-1)。
如骨嵴后缘游离,纵裂的脊髓由一个硬脊膜包裹者则将硬脊膜切开,直接咬除骨嵴,比从侧方入路咬除骨嵴较为完全。遇到这种情况时,将床头摇低,使脑脊液在切开部位压力降低,纵行切开硬脊膜后,多次少量地切除骨嵴,然后再修补硬脊膜(图12.29.7.1-2~12.29.7.1-5)。
5.关闭切口
彻底止血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考虑术中渗血较多者放置橡皮引流片1条,然后分层缝合伤口。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俯卧位于Relton支架上,使胸部和两髂前上棘垫起,腹部悬空,以避免腹腔静脉受压,减少椎管内外静脉的充血。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此类病人的椎板多有发育不良并厚度不匀,硬膜外脂肪分布不匀。咬除椎板时宜少量多次,防止挫伤脊髓。
2.并发椎板融合者其入路自上一个正常椎板进入,或用圆钻行椎板开窗术,先突破一点,然后进一步扩大。对于合并有严重脊柱侧弯者,切除椎板的范围要考虑到下一步矫正侧弯保留必要的部分。
3.骨嵴咬除完毕后,对脊髓分裂的两部分各有完整的硬脊膜者,不能将两部分硬膜缝在一起,以免发生血肿造成脊髓压迫。
术后处理
1.观察双下肢活动 由于术中骨嵴与硬脊膜粘连一起,剥离后易致脊髓水肿、血运障碍,硬膜外血肿等。因此术后3d特别在术后24h内要密切观察双下肢及足趾活动情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做相应处理。
2.根据术中情况,酌情给予脱水、改善微循环及解痉等治疗措施。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术后切口疼痛,病人不敢咳嗽,全麻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且排出不畅,易导致气体交换不足,甚至引起窒息。所以术后应常规雾化吸入,每天3次,并鼓励协助病人咳痰,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4.禁食1~3d 由于全身麻醉、术中硬膜剥离,胃肠道功能障碍,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若禁食未能使腹胀减轻者则应考虑持续胃肠减压。
5.抗生素的应用 采用足量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经常注意体温变化、伤口渗出情况。无特殊情况者,抗生素应用1周。
6.绝对卧床3个月,每天定时翻身,每3~4h一次,严禁躯干扭曲。
7.术后48h拔除引流条。如引流物较多,可于术后第3d拔除引流条。
1.脊髓水肿、缺血
骨嵴与硬脊膜粘连明显,分离骨嵴与硬脊膜粘连时易损伤脊髓。另外,行骨嵴切除时,用神经剥离子牵开两侧脊髓时易造成压迫,术后容易产生脊髓水肿、缺血,故要操作轻柔,避免牵拉脊髓。
2.损伤硬脊膜
在视野显露不清情况下,切除黄韧带或咬除椎板时易损伤硬脊膜。当损伤后,应摇低手术床的头侧,立即给予修补。
3.损伤脊髓与神经根
因椎板厚度不匀,操作时骨膜起子或骨刀容易滑入椎管。另外,在咬除骨嵴时,若一次咬除过多,也易损伤脊髓。术中操作时一定要准确仔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