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手术效果
1.切口及显露
做足跟外侧斜形切口,自跟腱外侧缘距足跟跖侧上方约6cm处开始,斜向前下方止于跟骨前部跖侧缘,该切口应刚好从腓骨肌腱的后缘经过。避免损伤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必要时结扎小隐静脉。结扎腓动脉跟骨支,以减少术后出血。横行切开跟骨外侧面骨膜,用骨膜剥离器将骨膜剥离,显露位于距骨后方的跟骨上、下面。
2.截骨
先用直径约3mm粗钻头,在预定的跟骨截骨面处斜行钻几个穿透两侧骨皮质的孔道,其方向系从距骨后缘后方约1cm处的跟骨上开始,斜向远侧和跖侧,使钻头方向与侧位X线片的跟骨长轴呈20°~30°角。然后用骨刀沿钻孔的平面和方向截断跟骨后部。注意截骨时骨刀刚好凿透跟骨内侧骨皮质,不损伤内侧的胫后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神经血管束系位于骨刀的前上方。
3.跟骨后部内移及固定
术者用一手稳住前足,另一手推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移位范围约为跟骨宽度的1/3~1/2,直至跟骨内侧缘与载距突在同一垂线上(图12.27.10.4-3)。用1~2枚克氏针越过截骨面做斜行或交叉固定,针尾在皮下。照足部正位和侧位X线片证实位置满意。
4.缝合
仔细止血,缝合切口,注意避免伤口皮缘过分张力。
麻醉方法
采用基础加硬脊膜外麻醉或基础加骶管麻醉或全麻。仰卧位,于大腿中部绑扎气囊止血带。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注意跟骨截骨平面和方向,以及跟骨后部向内侧移位的范围,使其恢复正常负重线,并有确实可靠的内固定。
2.注意避免损伤足部外侧的腓骨肌腱、腓肠神经及其分支和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及长屈肌腱。
3.截骨前要结扎腓动脉跟骨支,缝合切口前要仔细止血、避免术后伤口出血。
术后处理
跟骨后部移位截骨术术后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2周后拆换短腿管型石膏及拆线。6周后经X线片证实跟骨截骨部已愈合,即可开始扶拐练习负重行走,骨愈合牢固后去除固定的克氏针。
1.切口显露时可损伤腓骨肌腱或腓肠神经。
2.跟骨截骨时可损伤足内侧的神经血管束和长屈肌腱。
3.跟骨截骨内移不足未能恢复足后部的正常负重线。
4.切口缝合前未仔细止血,术后伤口出血或形成血肿。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