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骨科

双哈氏棒固定术

适应证

双哈氏棒固定术适用于:

1.胸腰椎椎体爆裂型骨折,椎体压缩超过1/2者常发生慢性不稳定,宜早期行切开复位双哈氏棒内固定。合并不全截瘫者需行减压术。

2.脊柱屈曲牵张型损伤,脊柱中后柱不稳定,可采用双哈氏压缩棒固定。

手术效果

1.切口与显露

取后正中切口,切口长度为伤椎上3个棘突至下3个棘突。切开皮肤、皮下和棘上韧带,骨膜下剥离骶棘肌,显露伤椎上、下各3个棘突、椎板和关节突。手术宜从健椎向伤椎显露,仔细剥离骨折或脱位处的椎板,避免骨膜剥离器与椎板骨折片进入椎管。去除凝血块,明确脊椎附件骨折、小关节移位或交锁以及棘间韧带、黄韧带断裂等情况。

2.定位

根据脊椎后柱损伤情况与体表标志,对比术前X线片或CT片判断骨折脱位的椎体。重要标志有:①肩胛下角对第7肋间隙;②胸腰段可据有无肋骨来判定,第12肋骨与腰1横突间距约1横指;③腰3横突最长;④髂嵴最高处对腰3~4棘突间隙;⑤腰骶部根据椎间活动度及黄韧带是否存在可定位;必要时术中拍片定位。

3.骨折脱位的整复

分两组进行牵引,一组牵双足,一组牵绕过腋下之中单,牵引力由小到大。牵引持续数分钟后,术者用持骨钳夹住上下位完整棘突,向背面提拉复位。当有关节突脱位时,暂将肾桥抬高使脊柱屈曲,夹持棘突或撬拨关节突矫正旋转与移位,复位困难时可以切除一侧或双侧下位脊椎的上关节突。复位后放平肾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

4.上钩的放置

上钩一般放置在伤椎以上2个节段处,首先刮除置钩处的关节囊,显露关节突,用骨凿将下关节突和椎板下缘修平切去3~4mm,便于认清小关节间隙和防止上钩向外滑移(图3.26.5.22-4,3.26.5.22-5)。以上位下关节突下缘与小关节中线交点外侧3mm作为椎弓根的标记,确保钩挂入关节间隙而钩刃抵达椎弓根部。然后试行放一钩端锐利的上钩,方法是把套送钩棒之钩端斜行插入关节间隙,边锤击边放平送钩棒,使钩挂牢,可以取出,换一钝头或带嵴上钩(图3.26.5.22-6)。最后放妥上钩,避免损伤脊髓。如果需要用压缩杆,则需显露横突,将钩挂在横突根部,钩刃处于肋骨颈与横突之间较为安全。

5.下钩的放置

下钩一般挂在伤椎以下2节椎板,切除黄韧带与棘间韧带,在棘突间隙置一撑开器便于椎板开窗,用尖嘴钳或小骨刀咬或凿平椎板上缘,包括关节突内侧部分,在看清硬膜外脂肪的情况下稳妥安置下钩(图3.26.5.22-7~3.26.5.22-10)。使用压缩钩时,安置在椎板下缘,要先切除黄韧带,咬平椎板下缘及部分下关节突内缘,而后安置合适的下钩。

6.置入哈氏棒

选择适当长度哈氏棒,用弯棒器折成符合生理弯曲的弧度,为了恢复椎体的高度,胸椎宜用偏直的棒,而腰椎则使用有一定前凸角度的棒。用老虎钳或特殊持棒钳夹持哈氏棒套入上、下钩钩孔,保持棒与脊柱的弧度相对应,进行撑开或压缩哈氏棒操作,哈氏棒的撑开端套入垫圈或绑钢丝,防止钩滑动(图3.26.5.22-11)。

7.植骨融合

将椎板、关节突和横突背面的皮质骨凿成粗糙面,并凿取髂后上棘游离骨块,剪成细条状行植骨术,融合范围可包括骨折脱位部的2~3节脊椎,也可行哈氏棒整个固定节段的植骨融合。

8.缝合切口

充分止血,放置负压引流管,分层缝合切口。

麻醉方法

可选用局部麻醉、硬膜外麻醉或全麻。俯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在后柱破裂或严重脱位伴韧带广泛撕裂者有可能发生过度牵引,可在损伤部位上、下棘突或椎板间绑钢丝固定后再行撑开。

2.哈氏棒的锯齿与棒体部连接处是应力集中部位,易在此处断棒,尽量避免在此处折弯哈氏棒。

3.当折弯的哈氏棒旋转时可致脊柱侧弯,为避免棒体旋转,下位钩可选用方孔钩与相应的一端为方形之哈氏杆。

4.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病人可同时或择期行椎管减压探查。

术后处理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