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椎弓楔形截骨术适用于:
1.后凸畸形>40°(Cobb),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引起脊柱畸形的原发病已静止或基本接近静止,血沉在40mm/h左右,病人积极要求手术者。
3.双髋关节活动正常或接近正常,原有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已行手术矫正,使髋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者。
4.髋关节强直,已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者。
手术效果
1.切口
以腰2~3棘突为中心,做后正中纵行切开,上达腰1棘突上缘,下达腰4棘突下缘(图3.26.7.1-5)。
2.显露椎板
沿正中切开棘上韧带,剥离两侧骶棘肌,干纱布压迫止血后,用自动牵开器将骶棘肌向两侧拉开,清除椎板上残余软组织,显露范围达上、下关节突的关节外缘,并能摸到横突。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因棘上韧带有骨化及增生,致使各棘突增宽,棘突间隙消失。
3.截骨
截骨范围按术前已测定的楔形大小,从棘突至椎体后缘,如在腰2~3之间截骨,则应包括腰2棘突下方、腰3棘突上方,以及相应的椎板及黄韧带和腰2下关节突及腰3上关节突。用骨刀自腰2棘突后缘上1/5与下4/5交界处开始,斜后下方凿至椎板。另自腰3棘突后上缘向前方凿至其椎板,截骨部位主要在椎板及关节突部,但将楔形截骨角的顶角准确的设计在椎体后缘。开始时用较宽骨刀凿出截骨宽度及倾斜度的标志痕,再换用较窄骨刀继续凿入,每次进度不可太深,锤击力量不可过大或过猛,边凿边取出碎骨片,留备植骨用(图3.26.7.1-6)。
4.安放接骨板固定棘突
选择合适弧度的棘突固定接骨板,其长度至少包括上、下2个棘突,将两接骨板分别安置于棘突两侧,若长度合适,用持骨器夹住两侧接骨板之中部,经两接骨板条孔以钻孔器钻孔,扩大孔道后安放一合适栓钉,将螺丝帽扁平部卡在接骨板孔内,拧紧螺丝母。同法安放另一端之栓钉,再按顺序安放中部各钉,共4~6枚(图3.26.7.1-7)。
5.植骨
先在截骨面两端椎板上凿出粗糙骨面,范围应从两侧关节突至棘突基底部,植骨来源主要是凿下之棘突及截骨时取出的碎骨片,若不足,加用骨库骨或取自体髂骨。移植骨先用骨剪剪成宽2~3mm骨条,平铺在植骨床上。注意将较长的骨条架于对合面之空隙后部,搭成桥状,较短者置于两端,以免短骨条落至截骨空隙内挤压脊髓。
6.关闭切口
彻底止血,等渗盐水冲洗,逐层缝合切口。
麻醉方法
全麻或局麻。侧卧位或俯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正确设计截骨宽度,使两侧均匀对称。
2.每次凿骨深度不能过深,以1mm为宜。
3.锤击力量要轻巧,以免损伤或震动脊髓及神经根。
4.操作中要握稳骨凿,探查或剥离硬脊膜时应轻柔,防止损伤神经组织。
5.截骨面对合时应缓慢、多次、柔和挤压,以免造成脊柱滑脱。
术后处理
1.若畸形得到完全矫正,术后可平卧或俯卧,若畸形未能完全矫正,病人宜先侧卧,以后每2~3h翻身1次,取半仰卧或平俯卧位均可。仰卧时,胸背、头颈后部及腰部应垫起,俯卧时,腹下部宜垫起,垫的厚度以舒适、无痛为原则。
2.3周后行石膏背心固定,然后逐渐下地活动。直至截骨处及植骨块牢固愈合为止,通常需4~6个月。
1.神经损伤 造成神经损伤的原因主要是:①在截骨过程中所用器械握持不稳,挫伤神经根或脊髓。②对截骨原则及截骨要求掌握不当,截骨面逐渐闭合时,凸出之骨质可挤压神经根。预防措施是:手术时严格掌握截骨要领,对骨质疏松者,可推迟手术,若发生神经损伤,应针对原因及时处理,或紧急手术或牵引,使移位椎体复位解除压迫,并辅以神经营养药物。
2.腹主动脉撕裂 截骨矫正畸形时,由于腰2~3椎体前方裂开,使椎前组织发生牵拉。若腹主动脉壁钙化,又与椎前组织粘连,此时腹主动脉就会受到较大牵拉力而被撕裂,造成致命性大出血。所以术前必须详细观察近期腰椎侧位片,观察椎体前侧有无纵行密度增高阴影,如有此情况,不宜行手术矫形。
3.畸形矫正不够 原因是截骨角度小于畸形角度,故术前须精确设计测量楔形截骨的大小和角度,截骨范围一定要够宽够深。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