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手术效果
1.切口
用小腿前外侧或前内侧长弧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分别向两侧牵开皮瓣,显露骨缺损及上、下骨断端(图3.7.2.1.1.1-3)。
2.修整骨端与皮质骨面
切除骨端间的瘢痕纤维组织,适度切除骨端和钻通骨髓腔,再用骨刀将上、下骨段的两侧或一侧的皮质骨凿去一薄层(图3.7.2.1.1.1-4A)。
3.植骨与固定
用长方形皮质骨块桥式架植于上、下骨段已凿去薄层的皮质骨面,再用4~6枚螺钉将植骨块固定于受区,向骨缺损处紧密植入松质骨(图3.7.2.1.1.1-4B)。注意将上、下骨段的植骨床要修平整,使植骨与植骨床有充分的接触面。如伤肢骨质无明显疏松,则以用钢板内固定为好,可以获得更为稳固的固定。
4.缝合
放松止血带,止血和冲洗伤口。缝合植骨区周围软组织与皮肤切口。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直至骨愈合。
麻醉方法
硬脊膜外麻醉。仰卧,用软枕垫高小腿。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注意病人的营养补充,抗生素治疗,定期摄X线片检查骨愈合情况和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要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
伤口感染、植骨吸收或骨愈合不良及再骨折是三大主要并发症。
1.伤口感染
对曾有过化脓感染者,术后应给予足够量的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治疗。如术后4~5d体温仍未降至正常时,要特别警惕并发感染的可能性。手术区有明显肿痛,伤口仍继续有渗出物,应及时送手术室检查伤口,必要时拆除1~2根缝线以利积液外流,并做细菌涂片培养,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调整抗生素。如伤口已明显感染。则宜用抗生素生理溶液闭合冲洗和负压引流。内固定不再能将骨折牢固固定时,可在病灶区外经皮穿针做骨外固定。松质骨抗感染能力较强,一般无需取出。
2.植骨吸收
一般多和存在感染和固定不稳固有关,除注意消除感染因素外,尚应加强伤肢固定的稳定性。对有松动的石膏要及时更换。如植骨吸收影响骨愈合时,则应再次做松质骨移植,以增加骨量和骨愈合强度。
3.再骨折
未使用内固定者,骨折尚未完全愈合时停用外固定和不恰当的负重活动可导致再骨折。长段骨移植后骨的强度恢复需时较长,为防止发生再骨折而常须用支具保护。再骨折的骨愈合速度较慢,有时骨量也不够,多需要再植骨以促进其愈合。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