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岩椎炎岩部切除术适用于:
1.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出现剧烈颞深部头痛、眶后痛,或伴复视、第Ⅴ脑神经激惹症状、迷路刺激症状,岩部X线摄片或CT扫描显示骨质密度增加或骨质破坏者。
2.乳突手术后术腔脓液增多,并有颞深部头痛、眶后痛,或伴复视、第Ⅴ脑神经激惹症状、迷路刺激症状者。
3.岩锥炎并有脑膜刺激症状者。
4.迷路周围炎并有岩锥炎者。
手术效果
1.单纯乳突切开术或乳突根治术
根据中耳乳突炎病变程度及范围,选用耳后或耳内切口,行单纯乳突切开术或乳突根治术,做到乳突“轮廓化”,充分暴露乳突腔和(或)鼓室内壁的结构及标志。
用电钻磨薄鼓室、鼓窦及乳突盖、颅中窝骨板、乙状窦骨壁及乙状窦前的颅后窝硬脑膜板,仔细检查骨板有无病变,必要时除去部分骨板,暴露、探查硬脑膜(图9.2.4.2-2)。
2.清除迷路周围后组气房
用小刮匙暴露、探查各系统通往岩尖的气房(图9.2.4.2-3)。①清除前半规管与颅中窝硬脑膜板间的气房,向内可达岩尖上部,注意避免损伤从内耳道至膝神经节的面神经;②经外半规管上方、前半规管后方的一组气房,向内与岩上窦平行进入内耳道,有时可达岩尖;③经前半规管弓扩展至岩尖;④经后半规管下方、颈静脉球上方、面神经垂直段后方的气房,由内耳道下方至岩尖;⑤经上鼓室抬起颅中窝硬脑膜,检查有无硬脑膜外脓肿。
3.清除岩部前组气房进入岩尖
如暴露后组气房未找到病变骨质或脓腔,应继续自下鼓室和咽鼓管口进入,并做“乳突根治术”。
Ramadier法是在咽鼓管口处暴露颈动脉,将颈动脉向前牵引,经颈动脉管内侧进入岩尖。Lempert法是在颈动脉管、耳蜗与颅中窝间进入岩尖。
(1)在外耳道前壁做一切口,始自耳内第一切口的始端,于外耳道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沿前壁向下至外耳道底部,切口转向外0.5cm(图9.2.4.2-4)。剥离外耳道前壁皮肤。
(2)用3~4mm钻头(圆凿)除去骨性外耳道前壁,暴露伸达咽鼓管口的下颌窝骨膜(图9.2.4.2-5)。用张口器张开下颌,使外耳道前壁软组织被牵拉向前,有助于咽鼓管口的暴露。
(3)将鼓膜张肌从其半骨管拉出并除去。咽鼓管与鼓膜张肌半管间隔亦应除去(图9.2.4.2-6)。用刮匙除去咽鼓管周围小房,这时咽鼓管口全部暴露,此为进入岩尖的主要径路。
(4)鼓岬前方咽鼓管内壁上显露出光滑圆形隆起,即为骨性颈动脉管(图9.2.4.2-7)。用小形锐刮匙或钻石钻头小心除去颈动脉管的外骨壁,露出颈动脉垂直上升部,此为施行岩锥切除术的重要标志(图9.2.4.2-8)。颈动脉周围有一静脉丛,如损伤可引起大量出血,宜即填压明胶海绵止血。
(5)用电钻(圆凿)除去鼓室盖及颧突根部、颞骨鳞部下缘部分骨质,直至紧接匙突上方膝状神经节的平面,暴露该处颅中窝硬脑膜(图9.2.4.2-9)。用小刮匙除去颈动脉与耳蜗及颅中窝之间的三角区骨质,显露颈动脉的水平尖段。操作时刮匙锐利缘应背着颈动脉,将三角区内病变组织及骨质完全除去(图9.2.4.2-10)。自其三角腔内可见前上壁、后壁及下壁,仔细检查骨壁,若有瘘管形成,应除去该壁,以观察颅中窝、颅后窝及颅底病变,并可引流脑膜外脓肿。
4.术腔引流、填塞
岩锥病变完全清除后,岩锥术腔置入橡皮引流条或细碘仿纱条引流,鼓室及乳突腔内松松填入碘仿纱条,以便引流脓液。待岩锥术腔健康肉芽组织生长后,再行术腔植皮。
麻醉方法
宜用全身麻醉,切口加用局麻,局麻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切口及其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局麻:药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加1‰肾上腺素适量(1ml加1滴)。
1.于外耳道四壁骨与软骨交界处皮下注射,深达骨膜,慢慢浸润到鼓环,以皮肤发白为度,阻滞麻醉耳颞神经内外支及迷走神经耳支。
2.于耳廓附着部后方约1~1.5cm处相当于耳后切口上、中、下3点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药,再于乳突尖与耳垂后沟连线的中点以及乳突后缘分别皮下注药,阻滞麻醉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耳支,见本卷解剖部分。
体位:仰卧,头转向对侧,术耳朝上,对侧耳枕于头圈上。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岩锥位于侧颅底,位置深在,解剖复杂,结构精细,邻近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因此,术前应进行尸头解剖训练,熟悉解剖标志,在手术显微镜下细心操作。在磨除三个半规管周围气房时,如半规管骨壁出现蓝线,提示已接近膜迷路,应即停止此处操作,以免损伤膜迷路。
前组气房的通道是在颈动脉水平部的头侧、膝神经节的尾侧和耳蜗的前方进入,并在内耳道前方通入岩尖,这个通道与颈动脉、耳蜗、面神经膝神经节及迷路段、颅中窝硬脑膜的关系十分密切,必须仔细操作,以免损伤颈动脉、耳蜗、面神经、硬脑膜等重要结构。
2.在清除岩部后组、前组气房时,使用刮匙较安全,可鉴别系蜂窝状和海绵状骨炎骨质抑象牙样健康的迷路骨囊。如需使用电钻,宜用钻石钻头,以免损伤重要结构。
术后处理
1.继续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以免感染扩散。
2.每日或隔日在无菌操作下交换术腔内引流条,清洁术腔。
3.注意术后有无面瘫、眩晕、恶心、呕吐,如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检查眼震方向、振幅、类型,并予服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2.5mg,3/d,苯巴比妥(鲁米那)0.03g,3/d。若术前临床及检查无半规管瘘管征象、术中无损伤,可能因术腔纱条填塞过紧,宜及时松动耳内纱条。
4.术后每日更换耳外部敷料,观察耳内渗出物情况、切口有无红肿。术后第5~7天拆线。
5.术后第10~14天抽出耳内碘仿纱条,观察外耳道创面肉芽面是否平滑。如渗出物多,可填入渗抗生素液纱条,每日或隔日换取。如分泌物不多,可不填塞。
6.待脓液停止、肉芽面清洁,可行术腔植皮,或待上皮自然生长愈合。
7.门诊观察至术腔完全上皮化、干耳。以后每隔半年至1年观察1次,清理术腔脱落上皮碎屑。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