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手术效果
1.体位 应根据病史部位和取骨部位来选择体位。
⑴显露硬化骨折端 ⑵切除硬化骨质
2.切口和骨折端显露 在病变部位选择显露充分、损伤小的切口,其长度应根据移植骨的长度而定。骨折端的显露应尽量从肌肉间隙进行,以减少出血;并注意保护切口周围的血管、神经,慎勿损伤。骨折端的显露以能满足硬化端的切除和移植骨板的置放与固定为度,尽量保留周围肌肉与骨骼的附着。骨膜的剥离应尽量减少,使裸露的骨面与移植骨板的面积相仿即可,尽量保留骨膜及软组织与接受骨的附着,以保存良好的血运和成骨功能[图1⑴]。
3.软组织与骨折端的处理 主要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血运丰富的环境。软组织瘢痕应全部切除,直到正常组织。骨折端的硬化骨质,应用线锯或骨刀切除,直至断面大部为血运丰富的正常皮质骨为止(一般硬化皮质骨坚硬,象牙色,增厚,而无血运)[图1 ⑵]。然后,将闭合的骨髓腔用手摇钻钻通或小圆凿凿通[图1 ⑶]。
⑶钻通骨髓腔 ⑷凿平皮质骨表面,髓腔内植骨 ⑸在手法牵引下,用持骨钳将骨折端复位
4.复位与骨移植 如计划用骨上骨移植作内固定,应将骨折两端与移植骨接触的皮质骨凿平[图1 ⑷],使移植骨与接受骨紧密接合。至此,骨移植前的手术步骤已完成,可行复位及植骨。为了促进骨内膜的成骨作用,髓腔内可以插入一小段松质骨。然后,利用持骨钳夹住骨折的两端,有助手牵引下进行复位,并使髓腔内植骨的另一端插入对侧髓腔[图1 ⑸]。复位时除注意骨折面的对合外,应特别注意轴线的对准,以免形成旋转畸形。复位后,应有专人维持肢体位置,以免骨折端移位而折断髓腔内植骨。将业已切取完毕,等待移植的皮质骨板置于已凿平接受骨的骨面上(骨板的长度一般应为接受骨直径的5倍,保证两端各与接受骨面接触3cm以上)。在上肢应尽量对合骨折面,消灭骨缺损后,在下肢应尽量恢复肢体的长度后,用骨折固定器将接受骨与移植的皮质骨板固定在一起,并以4~6枚螺钉固定[图1 ⑹]。最后,在骨缺损间隙及移植骨板周围用大量小块及小条状松质骨填充[图1 ⑺],消灭所有的空隙。
⑹用皮质骨板作骨上移植 ⑺骨缺损区及骨板周围间隙用松质骨充填 图1 骨折不愈合、骨缺损骨移植术
对小于6cm的骨缺损、骨折端骨质疏松明显者、及靠近关节的骨折不愈合,切除硬化骨端后,骨折端太短时,应行双重骨上骨移植作内固定。骨折端处理完毕,在助手维持复位下,先将一块移植骨板置于接受骨的一侧,用短螺钉暂时固定,以维持对位。再将另一块移植骨板置于对面,用长螺钉将两侧移植骨板和接受骨固定在一起。然后,拧出短螺钉,换用长螺钉进行固定。这样,接受骨可被两侧移植骨板紧紧夹住而牢靠固定。最后,用大量的松质骨块充填骨缺损区[图2 ⑴ ⑵]。对超过6cm的骨缺损,最好采用带血管的腓骨移植。
⑴先用短螺钉暂时固定一侧骨板 ⑵置放对侧骨板,用长螺钉将两侧骨板和接受骨固定在一起 图2 骨折不愈合双重骨上骨移植术
由于腓骨上端的形态与桡骨下端和腓骨下端的形态相似,因此,如有桡骨下端缺损或腓骨下端缺损时,可用腓骨上端作全骨半关节移植(图3),既修复了骨缺损,又恢复了关节功能。
图3 用腓骨上端移植,修复桡骨或腓骨下端的缺损
胫骨下端的周围软组织少,血供差,因骨折不愈合、骨缺损而行骨移植时,较易失败。反复植骨失败,可导致骨缺损增大和自体供骨枯竭,此时,可选用带血管的同侧腓骨岛状移植,方法与带血管腓骨移植相同,只是仅切断腓动、静脉的一端,将长度适当的腓骨段移植于胫骨缺损区,手术可以一次完成。如选用同侧腓骨移位移植,则手术须分二次完成。第一次手术在处理骨折端后,将腓骨近端斜行锯断,并将胫、腓骨上端的对合面凿成平面[图4 ⑴],将肢体远端内移,使胫、腓紧密贴合,用2枚螺钉固定,胫腓骨上段的空隙用大量松质骨填充[图4 ⑵]。待植骨愈合以后,再行第2次手术。显露胫腓骨远侧,处理胫骨远端后,按预定腓骨移植长度(约为胫骨缺损长度加胫腓骨两端重叠的长度),锯断腓骨远端,再将肢体远段外移,将腓骨远端嵌入胫骨髓腔,胫腓骨之间用大量松质骨填充[图4 ⑶]。这样,植骨愈合后,胫、腓骨融为一体,增加了强度。
图4 用同侧腓骨移植修复胫骨下端缺损
5.缝合 松开止血带,彻底止血。在专人保持肢体位置下松开骨折固定器,然后,逐层缝合。
麻醉方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