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肝胆管探查术适用于:
1.复发性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或肝胆管炎史伴有或不伴有黄疸,影像学资料显示肝门部或肝内胆管扩张和结石的病人。
2.临床确诊为胆源性败血症休克、胆道出血、肝脓肿,以及肝管支气管内瘘的病人。
3.以往曾有肝胆管结石手术历史,术后临床症状反复发作者。
4.上腹部创伤、肝外伤、肝门部创伤术后反复发作化脓性胆管炎者。
5.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肝门及肝内胆管扩张、结石形成或胆瘘形成的病人。
手术效果
1.切口 肝胆管探查的手术入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
(1)以往手术的次数。以往曾多次手术的病人,上腹或右上腹往往有相互交错的腹直肌切口、右肋缘下斜切口,少数尚有横切口。若以往曾因手术后腹内并发症而施行其他剖腹手术,如肠粘连松解术、脓肿引流术等,则上腹及右上腹会有很多的手术后切口瘢痕,使再次手术切口的选择,十分困难。
(2)以往腹部切口的愈合情况。若以往手术后有腹腔内感染、胆瘘或肠瘘、腹壁切口感染、腹壁伤口裂开或胆道引流管直接由切口引出等,都易导致腹壁切口的感染,伤口裂开或腹壁切口疝形成。这些也增加了再手术切口选择的复杂性。
(3)当前胆系病灶的所在部位及此次手术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决定切口选择的最重要因素。涉及肝内胆管及肝脏的手术,需要广泛的显露,要求切口能满足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对右后叶肝管的病灶,往往需要考虑胸腹联合的切口。
(4)肝脏的大小和形态的变化。某一半肝主要胆管开口的阻塞,常因肝的病侧萎缩、健侧增生而导致不规则的肝肿大、变形,选择再手术切口时也应考虑这一因素。
(5)有否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除腹内有广泛的侧支循环外,以往手术的切口瘢痕,往往是一处重要的门-体静脉间的交通部位,有大量的侧支循环。
所以,切口应根据每个病人的情况,分别决定。而当前最常用又能满足手术操作需要的切口,是右上腹肋缘下斜切口。一般在肋缘下2指,长度根据需要决定。
2.肝门胆管的显露。肝胆管探查术常通过肝外胆管的切开来完成。必须充分显露肝总管,并在其前方直达左右肝管分叉处,将胆总管的切口向肝总管延长(图1.11.6.1-3)。
3.通过高达左右肝管分叉的肝外胆管切开,直视下可见左、右肝管和尾状叶的肝管开口,以利于对肝胆管的探查(图1.11.6.1-3)。
4.以胆石匙,逐一对左、右肝管,尾叶肝管进行探查,结合术前检查以印证肝胆管结石、狭窄的部位和范围(图1.11.6.1-4)。
5.取出位于肝总管开口,左、右肝管开口或一级分支和尾叶肝管处的结石。
6.探查结束后,在胆总管内留置适当大小的T形管以引流胆道,既可避免胆汁漏,术后2周又可用以进行逆行胆道造影检查,以了解肝内外胆管的通畅情况、有否残留结石。如有残留结石,此T形管引流通道,可用为胆道镜取石的入路。
麻醉方法
肝胆管探查的手术往往较为复杂,再次手术因瘢痕粘连重而需时较久,又由于要有良好的肝门显露而要求充分而持久的腹肌松弛,以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最为适宜。
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为不全麻醉,难避免牵拉反应或腹肌松弛不良。现已不列为首选。而对于老年、体弱或病程长、病情重,以及伴有休克或全身内环境紊乱的急症手术病人,更以气管内全身复合麻醉最为安全。
一般肝胆管结石病人的手术体位,当无肝右叶萎缩、左叶增生,肿大等改变时,多取平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肝胆管探查的胆管切口宜够高,在肝门横裂充分显露肝管分叉是重要的步骤,细心、耐心、是手术的关键,肝总管前一般无重要结构,但在分离时要仔细辨认其界面,尽可能不要进入肝实质,以免渗血。
2.胆管切口上的出血点,应逐一用细线缝扎止血。
3.一定要在直视下逐一探查各肝管开口,避免遗漏。
4.探查或取石的操作,应轻巧,忌用暴力,以避免引起损伤、出血。
5.向肝内胆管置入细导尿管冲洗,并不能有效地清除成块结石,而只能引出其碎屑。导尿管不应嵌入肝内胆管,嵌入时应退出1~2cm,再注水冲洗,注水压力亦不宜过高,冲水后,导尿管应即抽出,以利碎石排出。导尿管嵌入肝管后再加压冲洗,甚易造成该支肝管内高压,使胆汁反流入血窦,造成感染扩散、菌血症、休克。急性化脓性胆道感染病人行肝胆管探查时,置管冲洗肝管或注药造影都是禁忌的。
6.肝下区、肝十二指肠韧带右旁应常规放置引流。
术后处理
肝胆管探查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应用广谱抗生素、甲硝唑以控制胆道感染。并支持全身情况。
2.保持胆汁引流的通畅,注意每日流量和性状。
3.肝下区引流如无渗液,可在术后48~72h拔除;若有胆汁样液体渗出,则延期拔除;胆汁渗漏量较大时,宜采用负压吸引,不使在肝下区潴留,并注意保护切口部皮肤。
4.术后2周,可经T形管行逆行胆道造影。为使肝管充盈,可取头低足高位。造影剂浓度以25%左右为佳,以免遮盖阴性结石的负影。注意压力不宜过高,速度亦不宜太快,以免诱发胆管炎乃至胰腺炎发作。造影后,应开放引流管1~2d,而后间断夹管并延长夹管时间,完全夹管2~3d后,可以拔除。术后逆行胆道造影,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1.胆管炎的急性发作。主要由于反复的长时间的探查或取石,不适当的胆道冲洗等的激惹,使胆管炎发作,甚至发生感染性休克。
2.胆汁渗漏。可能由于:①胆管切口或T形管处缝合不严密;②胆管远端出口术后的反应性水肿、痉挛,排泄不畅;③肝内胆管结石下降或肝外胆管结石残留,胆管远端阻塞。前二者在短期内经处理,多数可以消除;后者往往不能夹管,尚需在造影观察后,再做纤维胆道镜检查,取石,解除梗阻。若远端结石嵌顿,在有效处理前,不能拔管。
3.肝下或膈下脓肿。主要由于关腹前未将肝周积液、积血及胆汁吸净;未留放引流或引流失效。这种情况,只要加以注意,一般较少发生。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