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普通外科

经腹食道肌层切开胃底覆盖术

适应证

经腹食管肌层切开胃底覆盖术适用于:

1.内科治疗效果不好,食管扩张及屈曲明显,或合并有其他病理改变,如膈上憩室、裂孔疝或怀疑癌肿者。

2.曾行扩张治疗,或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发生食管炎者。

3.症状严重而不愿作食管扩张者。

手术效果

1.完成食管肌层切开术(图5.6.2.1.3-1),切断结扎胃短动脉、游离胃底部。

2.用胃前壁浆肌层缝盖食管肌层左侧切缘(图5.6.2.1.3-2),最高一针要超过肌层切口顶端,最低一针则在食管胃连接处。

3.右侧食管切缘和胃底浆肌层缝合,完全覆盖食管黏膜(图5.6.2.1.3-3)。

4.胃底包盖完成,胃与膈肌固定数针(图5.6.2.1.3-4),注意胃壁缝针不能穿透黏膜。

5.亦可在胃底游离后,将胃底自食管后方绕过,缝合于肌层切口,覆盖食管切口部(图5.6.2.1.3-5,5.6.2.1.3-6)。

麻醉方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1.按开胸术后常规处理。

2.术中未发生食管黏膜破裂者,术后24h可停止胃肠减压,术后48h拔除胃管,先少量饮水,逐渐进流质饮食,术后第10天可进半流饮食。若术中黏膜穿孔曾行修补者,术后留置胃管减压,禁食延长至第7天。

 

食管肌层切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食管黏膜穿孔、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及症状不解除。

1.食管黏膜穿孔

术中如发生食管穿孔,经检查发现修补后,术后很少发生问题。术中未曾注意到有黏膜穿孔或缝合后又发生穿孔者,术后可发生脓胸。发现于手术后12h以内者,可再次手术修补,否则应行胸腔闭式引流,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待自愈。瘘口较大,持续1个月以上不愈合者常须手术修补或食管重建。

2.胃食管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

食管肌层切开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很难确定。X线检查见到肌层切开术后的反流发生率约为30%~50%,但不一定都有症状。有症状者术后感到胸骨后有灼热感或有反酸。内科对症治疗,如溃疡饮食、制酸剂、床头抬高和抗炎等可以缓解症状。预防措施为术中保持膈肌食管裂孔和食管膈肌韧带完整,加作幽门成形术等。内科治疗6个月未能治愈者,应予手术纠正。

3.食管裂孔疝

行Heller食管肌层切开术的患者5%~10%可发生裂孔疝,可以是滑动型、食管旁型或混合型。滑动疝常伴有胃食管反流。食管旁疝可造成绞窄。预防方法是在食管后方将左右膈脚缝合3针,缩小裂孔,同时将贲门部固定在膈下。裂孔疝确诊后予以手术修补,有嵌顿疝可疑时,则立即开胸探查。

术中为了探查腹部或为了便于施行肌层切开术而在膈肌上做了切口,术后可能裂开造成膈疝。

4.症状不解除

手术后约6%患者仍持续有下咽困难,常因为肌层切开不完全或切开太短所致。对这些患者,可用45F~50F探子作食管扩张以解除症状。食管肌层切开不足或食管扩大明显,缺乏张力并有屈曲造成排空障碍者,则术后可能仍有反胃症状。

食管肌层切开术后经无症状间期后又发生症状的原因,可能是肌层切口愈合或食管胃反流造成了反流性食管狭窄。也可能是非反流性狭窄引起,即食管贲门发生癌肿或失弛缓症致神经肌肉退行性变。

应确定症状发生的原因,经保守治疗无效者,要考虑外科治疗。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情况、手术失败的原因及术中所见。若肌层切开不充分或已愈合,可予延长切口或再行新的肌层切开术,有消化性狭窄者可予切除及用结肠重建。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