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几乎所有累及前颅窝底的肿瘤均可通过颅面途径切除。
1.脑膜和前颅底的良性肿瘤,如脑膜瘤、骨纤维病变、来自骨或软骨的肿瘤。
2.蝶鞍上病变和眼眶肿瘤,如泪腺的腺样囊性癌。
3.鼻腔肿瘤,如鼻腔神经胶质瘤、鼻中隔软骨瘤、癌和黏膜黑色素瘤。
4.上组副鼻窦肿瘤。
5.扩近或累及硬脑膜的颌面部良、恶性肿瘤。
手术效果
1.冠状切口
暂时放回冠状切口的皮瓣。
2.鼻旁切口
用加有1∶500000肾上腺素的局麻药液作浸润麻醉,并用含0.25%新福林液的棉球填塞鼻腔,可减少出血。如需同时切除眼眶和上颌骨,鼻旁切口应向下延长,切开上唇(图10.15.2.2-4,10.15.2.2-5)。
如果增加对侧筛窦切除的外切口,则可将整个鼻顶和双侧筛窦整块切除。
3.翻开颊瓣
将颊侧组织瓣向外侧翻至颧骨。
4.剥离眶骨膜
围绕泪囊、眶的上内及眶底剥离眶骨膜。分出前筛动脉和后筛动脉,剪断、结扎或电烙。
5.骨切开
根据病变的类型、程度和部位,作通过或围绕上颌窦或眼眶的骨切开。图10.15.2.2-6:A包括两侧筛窦的中线截骨块;B包括眼眶和上颌骨的前颅底截骨块。
6.颅前窝骨切开
从颅内向后推开脑组织后,由面部途径在直视下作颅前窝的截骨。用直的和弯的骨刀和骨凿沿着视神经作骨切开,后面到蝶骨。图10.15.2.2-7:A包括两侧筛窦的前颅底切除;B包括眼眶和上颌骨的前颅底扩大切除;C从颅内用骨凿作后面骨切开的矢状面观。
7.取下切除标本
将标本松动后,用弯剪剪开软组织附丽。用骨锉锉平骨缘,去除所有显露的窦腔黏膜。
8.修复硬脑膜
如硬脑膜已被切除或有大的撕裂,尤其在中线部位,用骨膜或颞筋膜修复。
如硬脑膜完整,则可用中厚皮片覆盖鼻腔。
9.帽状腱膜骨膜瓣
如硬脑膜不可能用移植物关闭缺损时,则在翻起的冠状瓣的腹面形成1个帽状腱膜骨膜瓣,向下翻至眶上血管的平面(图10.15.2.2-8~10.15.2.2-11)。将这个瓣既放在颅侧又在面侧,在外侧覆盖眼眶,在后面延伸到蝶骨颅侧的表面(图10.15.2.2-12)。此瓣也有助于消灭额窦区的潜在无效腔,并阻隔额部游离骨瓣,使骨瓣不致暴露于鼻腔或窦腔(图10.15.2.2-13)。
10.鼻腔填塞
用油纱布条填塞鼻腔,填塞的方向是从后上到前下;1周后经鼻抽除填塞纱条。如作了上颌骨截除,则应戴腭护板,维持2周。
11.关闭伤口
分3层缝合面部伤口,并作内眦韧带再附着术(图10.15.2.2-14,10.15.2.2-15)。
沿额骨切口缘钻孔,将硬脑膜作钉在上面的缝合,使硬脑膜向上对着额骨的内面,以预防硬膜外血肿。在额骨瓣上也作相应的钻孔,并用丝线缝合。
面部切口的关闭包括泪囊的袋形缝合,用硅胶管插入上下泪小管,至少需留置6周。
麻醉方法
经口腔气管内插管全麻。最好将管子固定到下颌牙或下颌骨周围。麻醉医生位于手术床的足侧;手术者位于面部两侧和头顶侧。病人仰卧,头下垫小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在去除额窦后板、显露硬脑膜之前应设法降低颅内压。常采用的方法是脑脊液引流、静脉给甘露醇及通过麻醉医生使病人过度换气以降低CO2分压等。
2.术毕如作内眦韧带重附着术时,应使之尽量穿过后上方的骨孔,稍作过度矫正,有利于防止术后韧带松弛引起内眦下垂。
3.额部不做负压引流,因为它促使脑脊液漏,并可能将鼻的分泌物吸入伤口内。
术后处理
经面前部途径颅面切除手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单眼或双眼包扎,稍加压力。
2.抗生素应用到鼻腔填塞物抽除为止。
3.术后1周抽除鼻腔填塞纱条。
4.术后1周拆除皮肤缝线。
1.大脑皮质梗死
采用脑脊液腰椎引流,应用甘露醇及过度换气,均可适当松弛大脑。
2.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
用双极电凝仔细止血,可以减少血肿的发生。
3.脑脊液鼻漏
靠细致的硬脑膜关闭来预防。
4.感染
应关闭硬脑膜,消灭无效腔,用带血管的软组织瓣隔于移植骨与鼻腔之间及使用抗生素等,减少感染的机会。
5.放射性骨坏死
为减少这种并发症发生,应避免在颅底植骨,术前尽可能避免放射治疗;避免用钢丝缝合。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