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带蒂颅骨骨膜瓣眶底修复术

适应证

带蒂颅骨瓣眶底修复术适用于:

1.颞肌颅骨瓣是带蒂移植的组织瓣,可用以修复颧、眶、额和下颌骨的骨缺损。同时制作双侧颞肌颅骨瓣,可用于修复头面部较大型的骨组织缺损。

2.带血管蒂的颅骨瓣抗感染力强,成活率高,特别适用于局部血运较差部位骨缺损的修复,如眶底、术后组织纤维化、外伤等。

3.伴有口腔污染的放疗后下颌骨缺损以及感染后瘢痕组织形成的骨缺损的修复。

4.半侧颜面萎缩或发育不良、Goldenhar综合征及Treacher-Collin综合征的矫治。

手术效果

1.切口

无论是以颞肌还是以帽状腱膜为蒂的颅骨瓣,均需采用半冠状切口或冠状切口,以显露颞顶区的帽状腱膜和颅骨外膜,显露颞区的无名筋膜和颞肌(图10.14.4.5-11)。

2.切取颅骨瓣

可以制取以颞浅动、静脉为蒂、瓣蒂内可包括无名筋膜和颞深筋膜的颅顶骨外板(帽状腱膜+颅骨外膜+颅骨外板);或全厚颅骨瓣(帽状腱膜+颅骨外膜+全层颅骨)。也可以制取以颞浅和颞深血管为蒂、瓣蒂内包含颞肌的颅骨瓣。瓣蒂在达颧弓水平时,可适当增加其宽度。而蒂的长度则依据所需转移修复部位的距离而定。在预计骨瓣的周围(蒂部除外)切开颅骨膜,在颅骨上画出所需骨瓣的形状和大小,在画线外围2~3mm钻孔,深达板障层,临床上可以出血为度。然后将各孔之间的外板锯开,再用薄骨凿尽量平置,小心劈凿,将外板掀离。在截断蒂部骨端时,应对血管蒂妥加保护(图10.14.4.5-12,10.14.4.5-13)。

3.转移带蒂颅骨瓣,修复缺损

将制备好的带蒂颅骨瓣,旋转其蒂部,将颅骨组织瓣转移至所需修复的部位。注意勿使血管蒂扭折或受压。如需通过隧道转移者,所作隧道要有足够大小,使瓣蒂宽松通过。骨瓣在所需部位就位后,用细金属丝固定。

4.颅骨供区的处理

切取断层骨瓣所遗留的颅骨缺损一般只需将骨创周缘磨钝或锉平,板障渗血可涂压骨蜡止血。术中产生的骨屑可充填于缺损区。

全层颅骨瓣所遗留的颅盖缺损,有两种修复方法:一种是将取下的全层颅骨瓣沿板障层劈开,将内板放回原处,并用金属丝固定。另一种方法是在需用全层颅骨瓣修复时,可切取所需骨量的2倍,全层颅骨瓣取下后,将其切成2条骨瓣,一条用于受区的修复,另一条则一劈为二;将内外板均置于供区。也可从供区邻近切取一形状和大小相同的断层骨瓣,进行修复。

5.分层缝合头皮切口及受区切口,置引流条。

麻醉方法

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及浸润麻醉或全麻。

 

平卧位,枕部略垫高。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以帽状腱膜和无名筋膜为蒂的颅骨瓣,其血液供应主要为颞浅动脉系统,颞浅动脉及其分支多行走于皮下组织与帽状腱膜之间,并在颞区无名筋膜层与颞深动脉互相吻合。因此,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颅骨外板或全层颅骨瓣应包括帽状腱膜和无名筋膜,单纯的骨膜蒂其血供是不足的。

2.术中应避免损伤颞浅动脉及其分支。

3.骨瓣的大小至少应比实际需要修复的缺损多2~3mm。

4.骨瓣的设计应尽量避开中线部位,以免引起矢状窦损伤和大出血。

5.切取颅骨外板时要参考X线片及术中渗血情况,细心操作,无论是钻孔、锯切及凿劈时,注意防止穿通内板或损伤硬脑膜。

术后处理

带蒂颅骨瓣眶底修复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术后24~48h拔去引流条。

2.抗生素预防感染。

3.术后7d拆除缝线。

 

1.头皮血肿或血清肿

术中彻底止血、严密缝合以及伤口内放置引流,均有助于预防血肿或血清肿的发生。

2.硬脑膜撕裂和蛛网膜出血

多系开颅时硬脑膜分离不彻底所致。术中仔细操作多可防止其发生。

3.头皮感染和头皮伤口裂开

缝合前应充分清洗伤口,术后适当应用抗生素。一旦发现感染应加强引流和换药。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