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

适应证

立体定向脑内病变活检术适用于:

1.诊断不清的脑深部占位病变。以往采用开颅手术探查,创伤大。而立体定向活检若证实为恶性脑瘤,可行化疗或放疗;若证实为生殖细胞瘤等对放射线敏感的肿瘤,可单纯采用放疗或γ刀治疗。

2.脑内多发或弥散性占位病变以及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占位病变。此类病变大多难以手术切除,而立体定向活检可为化疗、放疗(包括脑瘤内放疗)提供依据。

3.手术风险大和性质不明的颅底肿瘤。

4.可疑为病毒性脑炎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霍奇金病)造成的脑内病变,亦需在治疗前确定病理性质。

手术效果

1.局麻后,应用细孔颅钻(直径3cm)钻颅。病变在额叶、鞍区,一般采用冠状缝前、矢状缝旁开3cm处行钻孔。松果体区、顶叶、颞叶、枕叶病变,多采用顶骨结节处钻孔。脑干病变若选用前额入路,在冠状缝后1~2cm、中线旁3cm处钻孔,以保证穿刺径路与脑干纵轴平行;若选用颅后窝经小脑入路,则在枕外粗隆下3~5cm、中线旁3cm钻颅。

2.将立体定向仪的定位装置固定于病人头部。

3.用立体定向校准系统,将确定的活检靶点换算成X、Y、Z三维坐标数据。

4.用锐器刺破硬脑膜,在X线或TV监测下将立体定向活检针(图4.10.8-1,4.10.8-2或立体定向活检钳(图4.10.8-3)深入至靶点。

5.结合影像学诊断选择活检靶点。由于肿瘤中心可能是坏死组织,故活检时应选择病变的适当部位,留取2或3块病变组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具体操作时,可将活检针经导向器深入至病变内5mm处采取组织,然后每深入3~5mm采取一块组织。穿刺及采取病变组织时,进针要缓慢、轻柔;退出活检针时若阻力明显,应缓缓放开活检组织,不可用力撕拉,以免伤及重要结构。

6.拔出活检器械、止血。以小片明胶海绵贴附硬膜切口,或经活检器外套管送入活检区压迫止血。

7.取下立体定向仪,缝合头皮切口。

麻醉方法

一般采用局麻,小儿及不配合病人可加用基础麻醉或全身麻醉(术中吸入氧化亚化亚氮与氧的混和气体,病人苏醒快)。

 

病情许可时,一般采用坐位;否则可根据脑内病变活检部位决定病人的体位。额叶及基底节病变活检采取仰卧位;顶叶、颞叶病变活检采取半坐位;枕叶及小脑病变活检采取俯卧位;鞍区病变经鼻腔活检采取平卧仰头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活检器入颅径路的选择。活检器进入脑皮质点应避开重要功能区(如中央前回);活检器至活检靶点的径路上,不应造成脑深部重要结构损害;从皮质到活检靶点的距离应尽可能短。

2.手术中注意病人意识、精神状态、语言、瞳孔、深浅反射、肌肉张力等变化,以便尽早发现神经损害征象,及时调整活检器的方向或深度。

术后处理

1.注意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2.应用止血剂和抗生素。

 

1.术中穿刺部位出血。活检器口流出动脉血或静脉血时,应立刻用凝血酶1000~2000U(溶于2~5ml注射用水)直接经活检器注入。

2.术后发生颅内出血。若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等情况时,应对症治疗并行CT复查;如血肿较大且造成脑压迫症状时,应行立体定向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3.术后脑水肿。应用甘露醇、激素对症治疗。

4.颅内感染偶有发生,应用抗生素控制。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