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术

适应证

脑血栓动脉内溶栓术适用于:

1.急性脑血栓形成,病变位于颅内主要动脉,临床产生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应争取在发病6h以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最迟不超过48h。

2.在导管诊断治疗过程中并发的急性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产生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者。

手术效果

1.经股动脉入路溶栓治疗

(1)会阴及两侧腹股沟常规消毒,铺无菌巾。用1%或2%利多卡因在右(或左)侧腹股沟韧带下2~3cm,股动脉搏动明显处逐层进行浸润麻醉,并给病人神经安定麻醉。右侧股动脉插入6F导管鞘。

(2)经6F导管鞘插入6F导引管,在电视监视下选择插入左、右颈内动脉或椎动脉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了解血栓形成部位及栓塞程度。明确诊断后把导引管插入病变侧颈内动脉或椎动脉。

(3)6F导引管尾端接Y形带阀接头,其侧臂与加压输液袋输液管相连,排净管道内空气泡后,调节加压输液速度,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给病人全身肝素化。

(4)经Y形阀有阀臂插入Magic-3F/1.8F或Magic-3F/3F,在电视监视下送到接近血栓形成部位。

(5)将尿激酶5万U溶于250ml生理盐水内,用手推注或自动加压输液泵输注,60min滴完。如一个剂量不够,可再追加,Labange报告,最多可在3~6h内连续使用7.5万~22.5万U。

(6)在溶栓过程中,不断经6F导引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溶栓后再次经6F导引管造影了解溶栓效果和血管再通情况。

(7)溶栓结束,酌情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拔出导管与导管鞘,穿刺部位压迫15~20min,待无出血时,盖无菌纱布,局部加压包扎。

2.经颈动脉入路溶栓治疗

只适于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1)病人仰卧于血管造影床上,背垫高,颈部常规消毒,铺巾并做好局部浸润麻醉。

(2)用16G脑血管造影穿刺针穿刺患侧颈总动脉,固定穿刺针芯,针尾接18cm长连接管,连接管尾端接Y形带阀接头,其侧臂与加压输液袋输液管相连,排净管道内空气后,调节加压输液速度,慢慢滴入生理盐水,并给病人全身肝素化。

(3)经Y形带阀接头有阀臂插入Magic-3F/1.8F或Magic-3F/2F微导管,在电视监视下送至颈内动脉,接近血栓形成处。

(4)溶栓方法与其操作见上述经股动脉溶栓手术步骤5、6、7。

麻醉方法

1.病人仰卧于血管造影台上。

 

2.凡能合作病人均采用神经安定麻醉加穿刺部位浸润麻醉,以便于术中观察病人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等。对不能合作的小儿及特殊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3.术中请麻醉师监护病人生命体征并记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急性脑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应证和恰如其分掌握溶栓治疗时机。如适合溶栓,应力争在急性脑血栓形成后6h之内开始溶栓治疗。因在此期限内病变局限于被栓塞的血管内,大体上常看不到明显脑病变,脑肿胀和脑水肿还未形成,病变是可逆性的,此时溶栓血管再通后不会产生再灌流后脑损害,效果好,并发症少。如梗死完全缺血超过6h以上,病变不仅限于被栓塞的血管,而且使该血管供应区的神经细胞发生明显肿胀、水肿,形成不可逆的坏死,血管壁本身也丧失了正常结构,此时溶栓即使血管再通,已坏死的神经细胞也不能复苏,还会因再灌流而加重脑肿胀、脑水肿,并可发生继发性脑出血。因此,早期或超早期诊断并积极进行溶栓治疗至关重要。

 

术后处理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注意病人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运动,生命体征变化,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与肢体血循环情况。

2.应用血管扩张药如罂粟碱,血管解痉药如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

3.给予20%甘露醇脱脱水。

4.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口服肠溶阿斯匹林。降低血液粘稠度。

5.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脑血栓动脉内溶栓后继发颅内出血是最危险的并发症,除临床严密观察外,应加强生化监测,定期查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元时间、活动度以及出凝血时间。一旦发生出血,应停止溶栓治疗,同时静脉注射6-氨基己酸4~5g以中和尿激酶。

有时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应迅速使用肾上腺素与激素抗休克治疗。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