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脑Tarlov囊肿切除术

适应证

脑蛛网膜囊肿切除术适用于各部位囊肿,已引起临床症状者,或虽无明显症状,但囊肿较大,亦适于手术。

 

手术效果

1.切口

依囊肿部位决定手术入路与切口。外侧裂蛛网膜囊肿,采用颞部小的瓣形切口或直切口开颅,可以满足手术需要。鞍内或鞍上囊肿,参照额叶下开颅垂体瘤切除术。四叠体部囊肿,参照枕叶下小脑幕上第三脑室后部肿瘤切除术或幕下小脑上入路松果体瘤切除术。幕下囊肿,按其部位在后中线或小脑脑桥角,分别采用枕下中线直切口或乳突后(乙状窦后)侧切口。

2.显露病变

常规开颅,切开硬脑膜。浅部囊肿如外侧裂和脑凸面之囊肿,即可发现。囊肿部脑组织有受压,局部呈现较大空隙,囊壁透明、菲薄、内含清洁、无色、透明之脑脊液。视交叉池,四叠体、小脑桥脑角等深部蛛网膜囊肿,牵开脑组织后,易于发现。探查时,避免过早撕破蛛网膜,并进一步查明囊肿范围,囊肿与周围脑组织、神经、血管的毗邻关系。

3.切除囊肿

此类囊肿之壁,通常不含血管,探查与游离囊壁时,可将壁层之蛛网膜切除,里层之蛛网膜则根据粘连情况而定,做全部或部分切除。一般都不致引起大出血。显微手术有利于深部蛛网膜囊肿切除。

4.缝合伤口

按开颅术常规关颅。

麻醉方法

多采用全身麻醉。手术体位按蛛网膜囊肿部位而定,幕上者一般取仰卧位,幕下者取侧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在分离与切除蛛网膜囊肿里层囊壁时,要防止损伤脑组织及神经和血管。

 

术后处理

开颅术后有条件时,应进行ICU术后监护。无监护条件时也应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体温变化,根据病情需要每15min~1h测量观察1次,并认真记录。若意识逐步清醒,表示病情好转;如长时间不清醒或者清醒后又逐渐恶化,常表示颅内有并发症,特别是颅内出血,必要时应做CT扫描,一旦证实,应及时送手术室,清除血肿,彻底止血。有严重脑水肿者,则应加强脱水治疗。开颅术中出血较多者,术后应注意补充血容量,维持正常血压。但输血、补液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呼吸道应保持通畅,短期内不能清醒者应行气管切开。术后应给予吸氧。

麻醉未清醒前应仰卧或侧卧。清醒后应予床头抬高20°~30°,以利于头部血液回流,减轻水肿反应。为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应定时翻身,这对瘫痪或昏迷病人尤为重要。

手术切口有引流者,术后24~48h内应严密观察引流量,敷料湿时应及时更换。拔除引流后,无菌切口一般无需再换药,直至拆线。但有感染征象或已感染切口,或有渗漏者应及时更换敷料。

术后24~48h一般不予饮食,以免呕吐。频繁呕吐可增加颅压,为术后一大禁忌。吞咽障碍病人,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必须在完全清醒后,试行少量进食,证明无问题时方可进食。昏迷或吞咽障碍短时间不能恢复者,肠鸣音恢复后可置胃管鼻饲。

 

1.处理深部蛛网膜囊肿时,误伤重要的脑组织与神经、血管。

2.伤口感染。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