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脊髓空洞后颅窝减压术

适应证

脊髓空洞颅后窝减压术适用于:

位于颈、胸段的脊髓空洞症和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图4.18.6.1-1)。

手术效果

1.切口

枕部正中切口,自枕外粗隆上3cm开始,抵第5颈椎棘突平面,沿中线切开项肌,包括枕下肌肉和第1~3颈椎椎旁肌肉,暴露枕骨和第1~3颈椎椎板。

2.骨窗开颅

按颅后窝枕下减压术方法,做枕骨切除,仔细咬开枕骨大孔后缘。对颅底陷入症的病人,枕骨大孔边缘向颅内凹陷,寰椎后弓可与枕骨大孔接近或融合,因此,切开枕骨大孔后缘时较为困难,要耐心细致地操作,也可用高速微型钻磨开。

由于本病病人的颅后窝容积多较小,枕骨鳞部切除范围应广泛,两侧达乳突后缘,上方至横窦下缘,向下切除枕骨大孔后缘。同时还要切除寰椎后弓及第2颈椎椎板。

3.切除增厚的软组织

颅骨及上颈椎椎板切除后,要耐心细致地切除枕骨大孔附近的筋膜,有的呈束带样增厚。严重者在枕骨大孔后缘和寰椎后弓处的硬脊膜有明显的压迹,表示畸形的骨质压迫该部神经组织。

4.硬脑(脊)膜切开

在手术显微镜下将颅后窝的硬脑膜“Y”形切开,下延至颈1~3的脊膜,使硬脑(脊)膜广泛敞开,探查枕颈区(图4.18.6.1-2)。

5.处理局部病变

分离枕颈区域的局部粘连,切断紧缩脊髓和神经根的纤维束带。此时可见膨隆的空洞脊髓。解除先天性小脑扁桃体和延髓下疝畸形、颅底凹陷、延髓及脊髓周围的蛛网膜粘连,重建正常的CSF循环通路,使颅脊腔的压力获得平衡(图4.18.6.1-3)。

6.空洞切开

在脊髓空洞的最上部之膨隆处以锐性尖刀切开一小口,应用一硅胶膜管的一端植入空洞腔内,另一端向下放入脊髓腹侧或腹外侧蛛网膜下腔,用丝线缝合于附近的蛛网膜上,进行空洞-脊髓蛛网膜下腔引流。

7.关闭切口

肌肉、皮肤按层紧密缝合。

麻醉方法

一般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多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防止手术加重损伤  此类病人由于枕骨畸形、枕大池闭塞,枕骨大孔后缘和上颈椎椎板与延髓、颈髓靠得很紧,在切除此部骨质时容易损伤脑重要结构,因此,术中禁止使用粗厚的咬骨钳,伸到骨下方去咬除骨组织。可用薄的咬骨钳,仔细分块咬除,或用高速微型钻逐层磨开贴近脑组织的骨片,以避免术中加重压迫延髓等组织。

2.颅颈交界区先天畸形,有时也合并椎动脉走行位置畸形,在切开寰椎后弓时要特别小心,先从中线开始,再逐渐向两侧扩大,一般成人后弓切除范围为2cm左右,小儿应适应缩小。切除枕骨大孔后缘及寰椎后弓时,切勿将骨质连同软组织一起用力撕拉,最好先用剥离子分离黏附的软组织,然后再分块切除骨质,这样可以防止损伤椎动脉。

3.注意保护延髓血管  在分离蛛网膜和小脑扁桃体时,容易误伤小脑下后动脉及其分支,这些血管多隐藏在增厚而混浊的蛛网膜之下,稍不注意就会损伤。所以在切开硬脑膜时不强行剥离,须采用手术显微镜,在良好的照明和放大下,微小的血管清晰可见,可以避免损伤。

术后处理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2.脱水治疗,以减轻术后水肿反应。

3.术后搬动病人要注意固定好头部,不能扭曲,不能过度屈伸,做到轴线翻身。如有寰枢椎脱位或术后颈椎关节不稳者,要做颅骨牵引。

 

行空洞切开时,切口不可过长,更不能影响到延髓,否则可增加脑干与上颈髓的损伤而危及生命。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