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第三脑室和松果体区肿瘤手术适用于:
1.第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区的大型肿瘤,侧脑室明显扩大者。
2.其他手术入路术后肿瘤复发者。
手术效果
1.头皮切口
右侧顶部皮瓣切口,向前到后中央回,向上到矢状中线,向后至枕叶前部,皮瓣翻向外侧(图4.3.1.11.5-2A)。
2.骨瓣开颅
做4~5个颅骨钻孔,内侧骨孔位于矢状窦旁,外侧钻孔距中线6~7cm,骨瓣翻向外侧(图4.3.1.11.5-2A)。
3.硬脑膜切开
硬脑膜瓣状切开,方向与皮骨瓣相反,基底连于矢状窦侧,切开后以缝线牵向窦侧。
4.脑切口
Van Wagenen采用顶颞骨瓣,于顶颞叶做“L”形切口,这种切口同侧视放射纤维几乎均被切断。可改为右顶叶的顶间沟切口,切口前端距中央后回1~2cm,向后沿顶间沟切开4~5cm(图4.3.1.11.5-2B)。
5.显露肿瘤
由于侧脑室扩大,顶叶变薄,因而较易进入侧脑室。到达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看清脉络丛球和侧脑室下角的后端,以盐水棉片将下角后部和体后部填塞好,防止术中血液流向脑室系统其他部分,而增加术后的脑膜刺激反应。在三角区将脉络丛球电凝后予以切除,减少脑脊液分泌,有助于病人渡过术后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期。平脉络丛球的三角区内侧壁,相当于松果体旁的扣带回部,向松果体区和第三脑室后部探查,直径2~3cm肿瘤,内侧壁厚度一般不超2cm。直径3cm以上的大型肿瘤,常看到内侧壁被肿瘤压迫而膨隆,用吸引器仅吸到数毫米即可发现肿瘤(图4.3.1.11.5-3)。
6.肿瘤切除
操作最好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此区肿瘤的种类较多,畸胎瘤和脑膜瘤等有被膜,一些类型的神经胶质瘤如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和松果体细胞瘤等虽无被膜,但与周围结构也有一定的界限。沿肿瘤表面剥离,以带尾线的棉片置于肿瘤和周围结构之间,除保护重要结构不受损伤外,亦可作为剥离、止血和防止出血经第三脑室向中脑导水管和对侧侧脑室扩散。以双极电凝闭塞肿瘤被膜或肿瘤表面血管,并继续扩大电凝范围,肿瘤体积逐渐缩小,以取瘤钳和双极电凝做肿瘤中心部分切除。有被膜的肿瘤行囊内切除,质地较硬的肿瘤亦可借助CUSA或激光气化予以切除,随瘤体变小,继续游离和切除其残余部分。良性有被膜的或界限清楚与周围结构粘连不重的肿瘤,可做到全切或肉眼下全切。肿瘤基底宽或与周围结构粘连分离困难者,可行次全切除。恶性胶质瘤(Ⅲ、Ⅳ级)多无清楚界限,只能做到部分或大部切除。瘤床细致止血,取出脑室内棉片,尽力清除脑室内血块,尤其是中脑导水管上口处阻塞性血块,要以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准备脑室持续引流,将硅胶管一端置到同侧侧脑室前角,另一端经顶叶脑切口和另做一小头皮切口引出。管的末端折叠,以纱布包扎并以橡皮筋束紧,术后连接持续引流装置。
7.关颅
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缝合骨膜、帽状腱膜和皮肤。
麻醉方法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一般经右侧手术,故取左侧卧位,头稍俯。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顶叶皮质切口前端应距中央后回1~2cm处,小心不损伤运动区皮质和其传导束。
2.顶叶切口不要切及顶下小叶或更下方的脑回,以免损伤视放射纤维。
3.肿瘤切除后应仔细清除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内血块,注意检查中脑导水管上口的通畅情况,有血块堵塞时予以清除,减少肿瘤切除后的再次分流手术。
术后处理
置有脑室持续引流者通常在3~7天时颅内压力恢复接近正常,经夹闭24h病人能耐受,没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危象者可予拔除,如压力持续增高,应延长引流时间,或做脑室分流术。并应定期(3~4天)检查脑室引流液的细胞及生化学改变,做细菌培养,及时发现及控制感染。
1.同向偏盲,损伤视放射纤维。
2.下丘脑损伤,表现为体温低,意识障碍和应激性溃疡等。
3.脑积水,术后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或吸收障碍所致,经脑室持续引流不能改善时,应行分流术。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