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查手术 > 神经外科

脑室内血肿清除术

适应证

脑室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

1.经CT扫描检查证实脑室内已充满血液并铸型,引起急剧性颅内压增高。

2.壳核-锥体束-脑室型脑出血,其血肿的大部分已破入一侧脑室者。

3.由于脑室内血肿,病人呈现深昏迷,颅内压高,有发生脑疝的前驱症状,或已发生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深,对侧肢体无力或偏瘫加重者。

4.脑室内血肿形成的阻塞性脑积水,经脑室引流或其他保守疗法不见改善者。

手术效果

1.切口

当大部分血块进入侧脑室前角时,则采用前额部马蹄形切口(图4.4.1.3-2A)。若大部血块积聚在侧脑室后部时则采取顶后部马蹄形切口。

2.开颅

做额部或顶部骨瓣开颅,一般钻4个孔,额部骨瓣翻向前方,顶部骨瓣翻向颞部。

3.硬脑膜切开

当脑膜张力很大时,在硬脑膜切开前先行脑室穿刺放液,降低颅内压力(但一般脑室已为血液铸型难于放出大量液体);也可快速静脉滴入20%甘露醇250ml和速尿20~40mg,多数病人颅内压力可得到暂时缓解。将硬脑膜呈弧形切开翻向矢状窦侧。

4.脑切开

一般在额中回运动区前2~3cm处切开皮质3cm,切开前也可用脑穿针向侧脑室前角穿刺,抽出少许凝血块或陈旧血液,以确定进入侧脑室的方向和深度,再用两个脑压板沿穿刺针方向分开皮质约3~4cm,即可进入侧脑室。这时常从切口处涌出一些黑色血块,扩大切口范围,电凝两侧白质的出血点,以棉片保护好周边脑组织后,用脑室自动牵开器或蛇形脑自动牵开器将脑切口牵开,充分显露出侧脑室前角及脑室内血肿。如血肿在侧脑室后部区域,则可在顶部脑回少血管区切开3cm,切开前先行脑针穿刺,方向对准侧脑室三角区,穿刺抽出黑色积血后,沿穿刺针方向分开脑组织3~4cm深即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显露侧脑室后部的血肿,予以清除。

5.清除血肿

血肿在脑室内呈占位性压迫,与脑室很少有粘连,可用吸引器将血肿分块吸出(图4.4.1.3-2B),也可用取瘤钳把血块分块钳出,千万不要加重脑室壁及周围结构的损伤。当大部分血凝块清除后,应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从三角区进入颞角的血块也可冲出。其次检查室间孔处和第三脑室内的血块,轻轻将其吸出;如血块较大难以吸出时,也可将一侧穹窿柱切断,扩大室间孔,这样就容易取出第三脑室内的血块。对室间孔后缘的丘纹静脉、脉络丛组织用棉片盖好,防止损伤引起出血性梗死。如第三脑室由于充满血块异常扩大时,也可轻轻地用吸引器或瘤钳将其取出,用含抗生素的等渗盐水冲洗,将脑室内血块彻底清除。由于脑室内血肿是由壳核或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一般不必寻找原出血点,当冲洗干净后,置一脑室引流管进行术后引流。如清除血肿后脑组织肿胀严重,估计术后难以渡过水肿关,可同时行额叶前部切除的内减压手术。

6.硬脑膜严重缝合,将骨瓣复位,头皮分两层缝合。

麻醉方法

一般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血肿位于侧脑室前部者多取仰卧位,头略偏向对侧;若血肿在侧脑室三角区或后部者,则取侧卧位,血肿侧在上。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进入脑室清除血肿要尽量保护好脑室壁,防止吸引器损伤室管膜。对室间孔后缘的丘纹静脉与脉络丛要保护好,应在显微镜下进入第三脑室清除血块,严防刺激或损伤下丘脑。不得在脑室内探查寻找出血点,引流管前端应安置在无脉络丛的前角区,防止脉络丛堵塞引流管孔。

术后处理

1.脑室内血肿因病情危重,术后应在监护室观察数日,直到病情平稳。

2.在术后第二天进行CT扫描,若发现脑室内还有较多的残存血块,应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使血块溶解排出,并同时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也可经腰穿注入氧气治疗,促使脑脊液内血液加快吸收,减少蛛网膜下腔粘连。

 

1.脑室内血肿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后脑脊液通路阻塞引起的阻塞性脑积水,一旦发生应及早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2.第三脑室内积血,术后可出现中枢性高热,因此要严格控制体温,采用物理降温治疗。

禁忌症

网友点评 :

(共有 0 位网友参与点评)

名站推荐

卫计委 卫计委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国家食药监局 国家食药监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医生 好医生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好大夫 好大夫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柳叶刀 柳叶刀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NSFC NSFC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Medscape Medscape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生物谷 生物谷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WebMD WebMD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

丁香园 丁香园
共有位网友参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