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胼胝体切开术适用于:
顽固性癫痫,有失张力性、强直和强直-阵挛性癫痫发作。额叶癫痫,多灶性癫痫,婴儿偏瘫,Lennox-Gastaut综合征。某些无定位灶的复杂部分性发作性癫痫。
手术效果
1.胼胝体前部切开术(anterior callosotomy)
(1)于右额冠状缝前2.5cm处做一与矢状窦垂直的直线切口,长约10~11cm,其1/3的切口跨过中线(图4.9.5-4)。但对右大脑半球占优势的病人或有显著的左半球病变的病人,可偏于左额部做切口。
(2)用自动牵开器牵开头皮(图4.9.5-5)。在冠状缝前环状切开颅骨膜,用直径5cm的环钻(图4.9.5-6)钻开颅骨,骨孔后缘刚好在冠状缝处。环钻直径的2/3放在中线右侧,取出颅骨盆。在切开头皮或环钻锯骨时应静脉快速滴注甘露醇液1g/kg及地塞米松10~20mg。矢状窦上出血用明胶海绵覆盖止血。但亦多采用中线旁骨瓣开颅的方法。
(3)弧形切开硬脑膜,基底朝向矢状窦,暴露右额叶表面,此时若脑不松软,应行过度换气使PCO2维持在3.3kPa(25mmHg),亦可穿刺右脑室放出脑脊液。暴露的皮质有桥静脉进入矢状窦时,应电凝切断(图4.9.5-7)。
(4)手持牵开器,向外牵拉右额叶,沿大脑镰进入大脑纵裂,仔细分离两扣带回之间的粘连,通常很易分开。但当病人曾有外伤或感染史时分离相当困难,此时需在显微镜下仔细操作,注意不要误认扣带回为胼胝体。继续向深部分离即可找到胼胝体周围动脉,将动脉向两侧牵开(图4.9.5-8)。看清动脉之下呈白色光泽的胼胝体。暴露出所需切开的胼胝体长度。
(5)用双极电凝处理胼胝体表面的小血管,用直剥离子从后向前切割胼胝体纤维,直至看到蓝色半透明室管膜为止。其膝部和嘴部的纤维可用细吸引器切割。若严格沿胼胝体中线切开(图4.9.5-9),即可进入透明隔腔,可避免进入侧脑室。切开胼胝体的前2/3或全长的80%,长度为5~8cm。
(6)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盘复位,缝合骨膜,头皮分两层缝合,头皮下放橡皮片引流24h。
2.胼胝体后部切开术(posterior callosotomy)
于顶骨隆凸平面做一直线切口,与胼胝体前部切开时切口和环钻的部位一样见图4.9.5-4。顶叶表面进入矢状窦的引流静脉不能切断,尽可能在其前或后进入纵裂,将右顶叶向外牵开。显露出胼胝体后部,此一步骤常比胼胝体前部切开时容易,因为有较宽的大脑镰阻止了两扣带回之间的粘连,放入牵开器即可达胼胝体压部。不管以前是否做过胼胝体前部切开,切开胼胝体后部时通常是从压部的后缘向前切开胼胝体,并将其下的海马连合切开。其余步骤同胼胝体前部切开术。
麻醉方法
全麻。行胼胝体前部切开用仰卧位,行胼胝体后部切开时,要用俯卧位。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回流入上矢状窦的主要桥静脉,勿损伤中央沟静脉。
2.避免伤及大脑前动脉的分支。
3.勿穿破脑室顶部之室管膜,如有破裂,应紧密缝合硬脑膜,防止脑脊液漏的形成。
4.尽可能在脑松软状态下进行手术,勿强力牵拉额叶的内侧面,造成脑组织损伤。
5.勿损伤胼胝体压部后缘的Galen静脉,需妥加保护。
6.勿将扣带回误认为胼胝体。
7.严格沿胼胝体中线切开。
术后处理
1.术后1~2天肌注安定和苯巴比妥,防止手术后血中抗癫痫药物浓度减少,引起癫痫大发作。次日可口服抗癫痫药,药量同术前。半年至1年后根据癫痫发作情况及EEG变化,酌减药量。
2.给予激素(地塞米松)。定时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减轻对脑室的刺激。
3.术后应定期进行EEG及神经心理学检查。
4.若术后1~2个月内癫痫发作仍无好转,应考虑行全部胼胝体切开,二期手术通常在2~6个月后进行。
1.急性失连合综合征(acute disconnection syndrome) 表现为缄默,左侧失用(常误认为偏瘫),左半视野忽视征(常误认为偏盲),左侧肢体乏力。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双侧腹壁反射消失,有强握反射。左上肢肌张力减退,并有命名不能现象,以及尿失禁、眩晕等。可持续数天至数月后自行恢复。常并发于全部胼胝体切开术后,并且症状发生突然和呈持久性。
2.无菌性脑室炎和切口感染。
3.脑水肿和脑梗死。
4.后部失连合综合征 常在胼胝体后部切开后发生,为感觉性失连合综合征,由于感觉输入为双侧性,故无重要意义。
5.裂脑综合征(split brain syndrome) 两半球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连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吃饭、购物等)几乎完全丧失,随着时间推移大多数病人逐步好转,极少数为永久性。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