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眶上壁骨折探查、清创和硬脑膜修补术适用于:
眶上壁骨缘及眶上壁骨折,可能累及前颅窝及额窦者。
手术效果
1.眶上壁骨折清创术
(1)在眉弓下沿眶上缘全长作皮肤切口,切开肌肉及眶筋膜,切开眶隔膜并分离,找出骨折部位,或者在额部作冠状切口(图8.10.6.1-1)。翻开皮瓣及骨瓣后,行侧脑室前角穿刺(冠状缝前2cm中线旁2cm处刺入),放出脑脊液20ml,脑部即塌陷,有利于操作(图8.10.6.1-2)。
(2)沿颅底慢慢抬起硬脑膜,露出眶顶(图8.10.6.1-3)。
(3)如有脱离骨膜的碎骨,用平镊取出(图8.10.6.1-4)。
(4)对尚未脱离骨膜的碎骨片,用钝头分离器或起骨器仔细提起,使之复位(图8.10.6.1-5)。
(5)对复位的骨折片,一般可保存在位。对不能维持原位者,可取5-0铬肠线,将覆盖碎骨片的骨膜与邻近的骨膜缝合,即可修复整齐(亦可用不锈钢丝)(图8.10.6.1-6)。
(6)如观察到视神经有肿胀,可行视神经孔处筋膜切开以减压(图8.10.6.1-7)。
(7)修补眶上壁后(图8.10.6.1-8),用5-0铬肠线分层缝合眶隔、眼轮匝肌及额筋膜,用3-0黑丝线缝合皮肤,间断缝合,各线之间相距3mm。
(8)在其颞侧顶端安置一个橡皮引流条,直达骨折处。特别是对有渗出及有感染可能的伤口。如果情况良好,术后24h取出引流条(图8.10.6.1-9)。
2.硬脑膜修补
严重病例,额骨碎片撕裂硬脑膜,可造成脑脊液漏。新鲜病例在清创过程中找到硬脑膜伤口后,取一片比伤口大1cm的阔筋膜,用半圆周的钝头弧形针,缝在硬脑膜上(图8.10.6.1-10)。其后复位碎骨,分别缝合各层,或用带蒂帽状腱膜移植(图8.10.6.1-11)。
3.眶顶眶缘硬脑膜及骨质缺损修复
眶顶及眶缘大片骨折、骨丢失、脑膨出、脑脊液漏,修复的方法是取Tantalum钽片作代替品。钽没有细胞毒性反应,但也不能容忍任何感染,即或也是低度的。手术步骤如下:
(1)在额部作开颅切口(图8.10.6.1-12)。
(2)在颅前窝寻找出破裂及缺损的硬脑膜(图8.10.6.1-13)。
(3)取缺损模型,根据其大小及形状截取钽片,钽片厚0.25cm(图8.10.6.1-14),在钽的周边用圆头锉打洞,在脑膜缺损区的周边相应部位亦打洞,利用不锈钢丝、尼龙线或一号丝线逐一穿过并结扎,然后分层缝合各层组织及皮肤。
(4)对缺损的眶缘,取适当的骨组织、软骨或硅胶片作移植物,用骨凿将其磨平,用圆头凿在移植床及移植片凿许多洞,利用不锈钢丝逐一结扎固定(图8.10.6.1-15)。
麻醉方法
全麻。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关于皮肤切口位置,有人主张放在眉弓处,弯曲度与眉弓相同。有人反对,认为愈合后的伤口将留下一条无眉毛的瘢痕,将眉弓分为上、下二半,极不美观。因此主张作额部冠状切口并开颅。
2.眶上缘、额窦、额骨遭受严重损伤时,Converse等主张将额窦完全封闭,除尽窦壁黏膜,用碎骨屑塞满窦腔,取一片骨堵住额窦鼻腔管,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切后患。他曾见一名伤员,先后20次反复出现额骨化脓性骨髓炎,经过封闭及堵塞额窦后,即不再发生。Dingham认为如果是一般性额骨骨折,可以不作这类手术。
3.额骨穿通伤合并颅脑异物伤或脑脓肿等时,应仿两眼眶距过远症的手术方法,从颅顶额部作切开入颅,暴露硬脑膜及脑额叶。
4.治疗粉碎性骨折病例时,最好的移植材料是从髂嵴取下来的骨片。
术后处理
最重要的是预防感染,静脉或肌内注入抗生素,结膜下注入抗生素,外伤区撒抗生素粉,纱布敷盖,中度压迫绷带,包扎伤眼。
术后应每2~3d检查1次视力,持续3周。检查眼肌功能,一般需要7~10d才可以完全恢复。检查眼压,1周1次。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