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额眶区病变切除术适用于病变侵犯额眶区,导致局部隆突,眼球向下、前及外侧移位。眶顶和蝶骨大翼受累,使视神经受压和视敏度降低者。
手术效果
1.切口
采用冠状切口,向下翻起头皮瓣,显露病变区。
2.切除病变骨质
翻起额骨瓣,根据病变范围作骨切开,切除额部、眶上缘、眶顶和眶内、外侧壁以及鼻骨(图10.14.9.2-7A、B)。
3.视神经减压
对有视神经受压的病例,需解除对它的压力(图10.14.9.2-8)。
4.修复硬脑膜及骨缺损
硬脑膜撕裂处可用细线缝合;较大的缺损用颅骨膜修复(图10.14.9.2-9)。骨缺损可用劈开的肋骨修复,用金属丝结扎在缺损颅骨的边缘上(图10.14.9.2-10)。
也可用劈开的颅骨修复骨缺损(图10.14.9.2-11A、B)。
5.关闭伤口
放回额骨,用金属丝固定就位。额骨缺损已用劈开的颅骨移植(图10.14.9.2-12)。
麻醉方法
经口腔气管内插管全麻。
病人取仰卧位,头下垫小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翻起额骨瓣及切除病变骨质过程中,由于硬脑膜较薄,并附着于颅骨,分离时应谨慎,减少撕裂。
2.采用劈开的颅骨片修复骨缺损者,可将颅骨全厚整块取下,在手术器械台上将其分劈为两片,其中一片放回原处,固定就位;另一片根据需要分割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修复骨缺损。
3.术毕伤口内应放置负压引流。
术后处理
额眶区病变切除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术后24h内眶周可置小冰袋冷敷,以减轻肿胀。
2.48h后拔除引流管。
3.静脉内应用抗生素3~5d。
4.术后7d拆除头皮缝线。
1.血肿 主要原因是截骨创面或软组织切口止血不完善或未放置引流。术中应采用骨蜡及双极电凝充分止血。术毕置负压引流及头部中等压力包扎。
2.伤口感染及植骨片坏死。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