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眶下神经撕脱术适用于:
1.确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第2支痛者,在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则进行眶下(或上颌)神经撕脱术。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确定有几支(含眶下支)疼痛症状并存者,在行其他末梢支撕脱术的同时,进行眶下(或上颌)神经撕脱术。
手术效果
1.面部切口,眶下撕脱
在眶下缘下,内、中1/3交界平面可触及切迹部位,为眶下孔的位置。在患侧眶下缘以下约1cm处,作长约2cm的弧形切口(图10.7.6.1-2),切开皮肤,沿眼轮匝肌下缘作钝性分离,直到骨面,显露眶下孔(图10.7.6.1-3)。
在眶下孔处仔细分离出眶下孔的眶下神经,注意避免损伤与之伴行的眶下血管,用小拉钩提起眶下神经,在眶下神经各分支的近心端用止血钳夹住神经后,向孔外方慢慢扭转止血钳,即可将神经干从眶下管内拉出,直至撕脱(图10.7.6.1-4)。同时应将各分支的神经末梢从皮下撕脱(图10.7.6.1-5)。然后分层缝合伤口。
2.面部切口,高位撕脱
切口位置同前,弧形切口长约3cm。切透骨膜,找出从眶下孔出来的眶下神经血管束。用骨膜分离器将骨膜在肌面上掀起,并向上越过眶下缘将骨膜与眶底骨面小心分离。用甲状腺拉钩在骨膜下方将眶组织及眼球轻轻往上拉起。此时即可暴露出眶下管后方眶下沟内之神经血管束(图10.7.6.1-6)。
为避免神经血管束在撕脱前断裂,用7号针头在眶下孔血管束的上方插入眶下管,直到针尖从眶下沟露出为止。再用骨凿将眶下孔上方的骨质及眶下管顶壁凿去(图10.7.6.1-7)。此时眶下孔、眶下管及眶下沟即可连在一起。三叉神经上颌支的眶内段完全显露。
将眶内段的神经与血管分开后,把神经干在眶下孔附近用血管钳夹住。此时,就可把神经干的远心端用神经钩从眶下沟和眶下管的底壁中提起。再用另一把血管钳夹在第1把血管钳的近心端部分轻轻牵拉。如此,再用第3把、第4把血管钳逐次向神经干的近心端夹去,逐渐把神经干扯出(图10.7.6.1-8)。用这样的方法,扯除的神经干往往长达4cm左右。高位神经撕脱后,在眶下管内填塞骨蜡。随后,将眶下孔外的各分支自皮下撕脱。分层缝合伤口,放置橡皮片引流。
3.口内切口,眶下撕脱
经口内上颌尖牙至第2双尖牙的唇颊沟部作切口,长达4cm,直至骨膜下。自骨面剥离,向上分离至眶下孔部,可见眶下神经束出孔并行至翻起的软组织中,仔细显露眶下孔周围骨面,将神经束解剖清楚,并将出孔后的神经游离一段,在近孔平面用蚊式钳夹住神经束,轻轻拉动并扭转血管钳,使神经尽可能拉出撕脱,然后在远端将软组织中的神经剪断。尚可在眶下孔中注入0.5ml左右的无水乙醇,取附近小骨块或转附近骨膜塞入孔中,软组织内的神经分支尽量撕脱,其残端移位缝扎。
4.口内切口,窦顶撕脱
在患侧尖牙凹颊黏膜移行皱襞上作一长约4cm的切口,直至骨面,向上分离,掀起面颊软组织,暴露眶下神经血管束,按“口内切口,眶下撕脱”法撕脱眶下神经末梢支,结扎眶下血管。凿开上颌窦前壁,用骨凿自眶下孔下方凿除上颌窦前壁的骨质,直径约2cm(图10.7.6.1-9),显露上颌窦黏膜。沿骨孔缘切取一蒂在上(眶下)方的黏膜瓣。再沿眶下管方向切开窦顶部分黏膜,分离暴露部分窦顶骨壁。用小号骨凿顺眶下管方向凿开部分窦顶骨壁,细心分离眶下管、眶下沟的神经束,将其尽量撕脱之。
随后,将窦顶黏膜复位,又将所切取蒂在上之黏膜瓣翻转向上,与眶下缘骨膜缝合,设置屏障,有助于减少术后复发。于上颌窦内侧开窗,向同侧下鼻道建立引流,黏膜移行皱襞之切口严密缝合。
麻醉方法
1.用2%普鲁卡因或2%利多卡因行局部阻滞麻醉。于面部眶下区切口时,行眶下管麻醉;于口内切口,通过上颌窦手术时,则行翼腭管或圆孔麻醉。
2.取仰卧位或半卧位施行手术。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处理
眶下神经撕脱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眶下切口,高位撕脱者,于术后24h拔除引流条。
2.经过上颌窦手术者,术后要通过下鼻道的引流口定时冲洗窦腔,但冲洗的作用力要缓慢。
3.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治伤口感染。
4.有的病人于手术后1~2周或较长时间内,在原患处有串跳感或原样的疼痛感,这被认为是来自中枢的“痕迹反应”,经过对症处理,此种反应会逐渐消失。
眶下神经撕脱术是一种破坏性手术,术后患侧眶下区出现麻木感,多数病人会逐渐适应,无特殊处理。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