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先天性眶移位矫正术适用于眶面裂或眶鼻裂病人在手术关闭了眶底、眶下缘和上颌骨及颧骨的缺损之后。
手术效果
1.切口 采取双侧冠状切口或半侧冠状切口。
2.开颅 在额部截取骨瓣,其内侧接近中线。进颅后从鸡冠到蝶骨小翼后缘显露颅底。
3.眼眶外围和眶内的骨切开(图10.14.4.4-5,10.14.4.4-6)。不仅可将眼眶抬高,还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将眼眶作各种方位的移动:①横向移动:是为了改正眦距过宽和眶距增宽。②前后向移动:如果眼球陷没不能用植骨的方法矫正,则可将眶作前后向移动。③沿前后轴旋转移动:这种病人的眶外侧半常比内侧半低,因此需要沿前后轴旋转,以使外侧半和内侧半平衡。④沿垂直轴旋转:这种病人的颧骨常发育不良或后缩,因此需沿垂直轴旋转,以使颧骨前徙。⑤沿横轴旋转:如眶上缘或眶下缘不够高,则可沿横轴旋转,以抬高眶缘。
麻醉方法
经口腔气管内插管全麻。
病人取仰卧位,头下垫小枕。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面下部的骨切开线内外侧不在同一平面,外侧呈斜行位于颧骨的上部,内侧呈横行朝向下鼻道。如果将患侧的眼眶抬高,则应注意不要使患侧眼眶高于健侧。作双侧冠状切口,就是为在术中能对比两侧的眼眶。
手术时不仅将移位的眼眶抬高到正常的高度,还需要修复良好的外形。
术后处理
先天性眶移位矫正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所有进行过颅面外科手术的病人都必须作术后监护,严密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瞳孔、神志、肢体活动和神经反射的变化。
2.为了预防反应性脑水肿,可留置腰椎穿刺的脑脊液引流管,并加强其护理。眼睑和眶周置小冰袋,并适当应用激素,可减轻术后眶周和面部肿胀。
3.广谱抗生素应用是在术前开始的,并在术后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
4.病人麻醉清醒后改半卧位,头抬高15°~30°,有利于颅内静脉回流。
5.减少头部活动,头两侧用砂袋固定。
6.20%甘露醇250ml静注,2~3/d,连续3d。
7.术后血压应维持在90mmHg以上。如负压引流管引流出较多血液,血压及血球压积偏低者,需进一步输血。
8.术后面部和头皮的肿胀明显,不能靠压力包扎来预防。眼睑和眶周可置小冰袋。可适当应用激素。
9.观察鼻腔分泌物的颜色和性质,注意有无脑脊液漏。
10.注意口腔清洁和护理。
11.冠状切口的缝线可于7d后拆除,负压引流管2~3d后拔去。
1.死亡
手术死亡率有高达3%~7.1%的报道。手术死亡的常见原因为脑水肿、失血过多和术后颅内感染。预防措施在于术前制定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细心操作,减少手术出血,注意止血并及时输血,维持有效血容量和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及时防治脑水肿;选用高效、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2.脑水肿
主要原因有术中呼吸、心跳骤停及通气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化碳积聚)、开颅时间过长及术中对脑组织压迫或牵拉过重。为预防脑水肿应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保持术中呼吸道通畅,防止出现或及时解除通气障碍,给氧,避免脑缺氧;开颅前给予20%甘露醇250~500ml,静脉快速输入;侧脑室穿刺,或直接切开硬脑膜,适当放出脑脊液,术毕再缝合硬脑膜切口;放回额骨骨瓣时不作坚实的固定,只作数针骨膜缝合,并可在骨板颞侧缘咬除一些骨质,使术后脑水肿有缓冲的余地;术毕头部伤口包扎不宜过紧,防止引起额骨骨板凹陷,必要时解除头部包扎;术后应控制液体输入量,静脉输注20%甘露醇250ml,2~3/d,连续3d。
3.呼吸道通气不畅
主要原因是术中将鼻两侧向内靠拢,致鼻腔通气不畅,或因术后鼻腔黏膜肿胀所致。术中应咬除肥大的鼻甲或除去变厚、弯曲的鼻中隔软骨,甚至鼻中隔全层。也可咬去两侧内移的犁状孔骨缘。术毕两鼻孔内置入适当大小的通气管,维持5~7d。必要时作气管造口,待手术后肿胀消退后拔管。
4.眦倾斜
骨切开后两眶的移动是根据眶内侧移位的程度。如各眶壁以相同的距离移动,眼眶围绕纵轴作单纯的旋转运动,则会导致眶外侧壁向前突出。眦倾斜的主要原因就是眼眶向内移位时眶外侧壁前突和外侧拉力(后者来自不同结构内的剩余张力)、术后瘢痕收缩以及眼轮匝肌的作用。预防:分离眶壁时,要避免分离内眦韧带;要切除部分眶内壁,即从眶顶至眶内侧壁截除一小块楔形骨壁,这样则眶外壁前突最小,从而减少了对两眦的拉力。
5.内眦移位
原因是术中剥离了内眦韧带的附丽,未作内眦固定术。预防:术中尽量保留内眦韧带的正常附丽,避免剥离内眦韧带。如已作剥离,应作内眦固定术。
6.上睑下垂
原因是手术时损伤了上睑提肌或眶架的前突使上睑失去了眼球的支持,或外眦向下移位,使上睑的外侧壁部分下移,形成睑下垂。手术时慎勿损伤上睑提肌。眶壁剥离时沿眶膜外进行,即可防止损伤上睑提肌。内移眶架时注意勿使前突。
7.眼球内陷
原因是眶外侧壁向前突出,导致眼球内陷。也可因眶内脂肪脱出到眶外的无效腔内所引起。在眶内侧壁除去一小块眶壁,可改善眶外侧壁前突的程度。关闭眼眶的骨缺损,防止脂肪脱出。
禁忌症
网友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