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证
巩膜穿通伤的二期玻璃体缝合术适用于:
1.玻璃体大量而致密的积血,眼底不能查见红光反射,或红光反射极弱(若存在前房出血或白内障,应考虑这些因素对检查的影响)。B超显示玻璃体浑浊明显或没有玻璃体后脱离形成,如果存在视网膜的损伤,B超可查见玻璃体浑浊条带与视网膜粘连。通常这类的玻璃体积血难以自行吸收,可在伤后2周手术。
如果玻璃体积血量不甚大,可见眼底红光反射,B超证实无视网膜脱离,可以观察1~3个月。如果积血持久不吸收,为恢复屈光介质的透明和视力,可以考虑手术。
2.由巩膜伤口向玻璃体内及视网膜表面的纤维组织增生;或因伤口大,视网膜嵌顿及纤维增生形成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出血性视网膜脱离(详细见外伤性视网膜脱离部分),经B超检查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判断,在伤后1~2周左右或稍晚些手术。
处于角膜缘后至眼球赤道之间的巩膜穿通伤,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可以缓慢的发生,尤其在儿童或年轻患者,发生时间可能延迟到伤后半年以上。对这类病例应长期随访。一旦发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存在,可以根据情况做巩膜外垫压或玻璃体手术。
手术效果
1.在多数病例,需做巩膜外环扎术,或外垫压术。其适应证及做法分别参见外伤性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脱离手术部分。若无明显视网膜脱离,是否常规做巩膜环扎术,以缓解玻璃体内的牵拉,对此有不同的意见。应根据病情和术者的经验确定。
2.建立标准的三通道睫状体平部玻璃体手术。
3.如有白内障或后段伤情复杂难以保留晶状体,可做晶状体切除术。
4.做玻璃体切除时,自前向后切除玻璃体的浑浊。需要切除玻璃体后皮层,如果没有发生玻璃体后脱离,则要用吸引法或挑取器造成玻璃体后脱离。要切除自伤口沿玻璃体内伤道全程的纤维增生条索。若有后极部破口,或有出口,由于不能缝合而依赖伤口周围组织的自我修复,这种修复在手术时尚不完全,因此,此处的内表面包括玻璃体及血痂不要全部切除,以免造成伤口重新开放。
5.视网膜在伤口的嵌顿,会形成视网膜皱襞和脱离。应先切除伤口内表面的玻璃体和增生膜,然后用眼内双极电凝针凝固伤口一周,沿电凝点环行切开视网膜;或应用能量稍高的电凝,直接沿伤口内表面一周电凝,使视网膜切开,缓解视网膜的牵拉。
6.由于视网膜脱离的类型和程度多样,应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前膜切除;视网膜有明显缩短时做视网膜切开或切除。对“荷包状”或“索状”脱离,需清除视网膜下膜,在做视网膜切开或切除、游离视网膜边缘后,用过氟化碳液体(“重水”)压平视网膜。
7.在重水下,对视网膜的裂孔、破裂缘、切开的边缘做激光光凝术。通常沿视网膜边缘光凝2~3排。
8.根据损伤程度、视网膜脱离范围、瘢痕增生等因素,考虑应用硅油或长效气体做眼内填塞。通常,在复杂病例,需要充填硅油。硅油不仅有持久的顶压作用,还能保持介质透明和眼内压。可根据情况做气-液交换或直接做液-油交换。
9.关闭巩膜切口。
10.调整环扎带或外垫压的部位及松紧度。
11.缝合球结膜。
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
麻醉禁忌
术中注意事项
1.确保灌注针头进入玻璃体腔,尤其在低眼压、脉络膜出血等情况下,应选用6mm长的灌注针头,避开前部巩膜瘢痕。有脉络膜渗漏或积血时,巩膜切开处可适当靠前,或另做一巩膜切开引流积血,并向玻璃体腔注入灌注液,升高眼内压,然后再插入灌注针头。如有“荷包状”脱离,视网膜会折向伤口区,灌注针头常不能保证插入玻璃体腔内,需要在做视网膜切开后,才能使灌注针头达到玻璃体腔。
2.赤道及其以前的巩膜裂伤,存在视网膜牵拉时,可首选采用硅胶带或硅胶海绵外垫压,缓解伤口处瘢痕对视网膜的牵拉,这样可以避免视网膜切开的一些并发症。但如果不能完全缓解,仍需要做视网膜切开或切除。
3.术中有时出血较多,可提高灌注液瓶的高度,以增加眼内压;用眼内光凝或电凝凝固活动出血区;或用气-液交换的方法填压止血。
4.仅有玻璃体积血时,完成大部分玻璃体切除,玻璃体基部可以保留,这样对晶状体的扰动较小,手术后视力能较快恢复。
5.在视网膜缩短、粘连的情况下,视网膜切开或切除的范围要足够大。这样,在使用重水后,才能没有张力地压平视网膜。否则,即使使用硅油充填,也难以保持视网膜附着。
6.对“荷包状”或“索状”视网膜脱离,成功的关键是清除视网膜前膜与下膜,完全游离视网膜边缘,再用重水压平残留的后部视网膜,激光凝固视网膜边缘后,做硅油交换。失败的常见原因是视网膜后膜无法分离,视网膜牢固粘连,或视网膜残边出血不止,凝血块使视网膜边缘粘连,最终视网膜无法打开。
术后处理
1.常规全身和眼部使用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1%阿托品点眼。
2.球结膜缝线可在第2周拆除。
3.注入硅油的眼,按视网膜脱离的常规处理。
4.患者若无明显并发症,手术后1周可出院。术后定期复查。
禁忌症
网友点评 :